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与黄勉之二·甲申》

(2020-01-20 14:18:26)
分类: 我读王阳明
王阳明《与黄勉之二·甲申 》




勉之别去后,家人病益狼狈,贱躯亦咳逆泄泻相仍,曾无间日,人事纷沓未论也。用是《大学》古本曾无下笔处,有辜勤勤之意。然此亦自可

徐徐图之,但古本白文之在吾心者,未能时时发明,却有可忧耳。来问数条,实亦无暇作答,缔观末恳恳之诚,又自不容已于言也。


狼狈:1. 喻艰难窘迫。2. 困顿疲惫貌。3. 破敝不整貌。

勤勤 1. 勤苦,努力不倦。2. 恳切至诚。3. 次数多,不间断。

徐徐: 1. 迟缓;缓慢。 《易·困》:「来徐徐,困于金车。」 高亨注:「徐徐,迟缓也。」2. 安稳貌;宽舒貌。

缔观?谛观 :审视,仔细看。 《百喻经·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

。」缔:本义:结在一起。

恳恳 :1. 诚挚殷切貌。 汉扬雄《剧秦美新》:「夫不勤勤,则前人不当;不恳恳,则觉德不恺。」2. 急切貌。









来书云:“以良知之教涵泳之,觉其彻动彻静,彻昼彻夜,彻古彻今,彻生彻死,无非此物。不假纤毫思索,不得纤毫助长,亭亭当当,灵灵

明明,触而应,感而通,无所不照,无所不觉,无所不达,千圣同途,万贤合辙。无他如神,此即为神;无他希天,此即为天;无他顺帝,此

即为帝。本无不中,本无不公。终日酬酢,不见其有动;终日闲居,不见其有静。真乾坤之灵体,吾人之妙用也。窃又以为《中庸》诚者之明

,即此良知为明;诚之者之戒慎恐惧,即此良知为戒慎恐惧。当与恻隐羞恶一般,俱是良知条件。知戒慎恐惧,知恻隐,知羞恶,通是良知,

亦即是明”云云。

此节论得已甚分晓。知此,则知致知之外无余功矣。知此,则知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非虚语矣。

诚明戒惧,效验功夫,本非两义。即知彻动彻静,彻死彻生,无非此物,则诚明戒惧与恻隐羞恶,又安得别有一物为之欤?


涵泳 :1. 潜游。 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 2. 浸润;沉浸。 唐韩愈《禘祫议》:「臣生遭圣明

,涵泳恩泽。」3. 深入领会。

纤毫 :极其细微。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秉国之钧,正色处中,纤毫之恶,靡不抑退。」 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卷一:「

清修公正,纤毫无私。」

亭亭当当 :犹亭当。 妥当;合宜。

无他 :亦作「无它」。亦作「无佗」。 1. 没有别的。2. 犹无恙;无害。3. 无二心,专一。

希天 :仰慕上天。谓使道德、修养等达到最高的境界。 《鹖冠子•泰鸿》:「泰皇问泰一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泰一曰:‘爱精养

神,内端者所以希天。天也者,神明之所根也。’」 陆佃注:「内直者,与天为徒。」 宋周敦颐《通书·志学》:「圣希天,贤希圣,士

希贤。」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动物》:「秩序,人所必由;而推之使通,辨之使精,则存乎学问。故博文约礼为希天之始教。」

灵体: 1. 神灵的体态。2. 飘逸的形体。3. 具有神奇威力的物体。4. 指人。人为万物之灵,故称。

致知: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

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

参见「致良知」。






来书云:“阴阳之气,欣合和畅而生万物。物之有生,皆得此和畅之气。故人之生理,本自和畅,本无不乐。观之鸢飞鱼跃,鸟鸣兽舞,草木

欣欣向荣,皆同此乐。但为客气物欲搅此和畅之气,始有间断不乐。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便立个无间断功夫,悦则乐之萌矣。朋来则学成

,而吾性本体之乐复矣。故曰‘不亦乐乎’。在人虽不我知,吾无一毫愠怒以间断吾性之乐,圣人恐学者乐之有息也,故又言此。所谓‘不怨

’‘不尤’,与夫‘乐在其中’,‘不改其乐’,皆是乐无间断否”云云。

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厚无间隔。来书谓“人之生理,本自和畅,本无不乐,但为客气物欲搅此和畅之气

,始有间断不乐” 是也。时习者,求复此心之本体也。悦则本体渐复矣。朋来则本体之欣合和畅,充周无间。本体之欣合和畅,本来如是,初

未尝有所增也。就使无朋来而天下莫我知焉,亦未尝有所减也。来书云“无间断”意思亦是。圣人亦只是至诚无息而已,其工夫只是时习。时

习之要,只是谨独。谨独即是致良知。良知即是乐之本体。此节论得大意亦皆是,但不宜便有所执著。



欣合 :1. 谓受感而动,和合融洽。 2. 引申为情意投合。

生理: 1. 生长繁殖之理。2. 养生之理。3. 为人之道。4. 生存的希望。5. 生物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机能。6. 性命。7. 生计。8. 活

计;职业。9. 生意;买卖。

不怨:不責怪、不抱怨。尤:责备;怪罪。

时习 :1. 经常温习。语出《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说,按时温习。见杨伯峻译注。 唐白居易《省试性习相远近赋

》:「是以君子稽古于时习之初,辩惑于成性之所。」 2. 经常练习。

充周: 充满;充足。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痒痾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













来书云“韩昌黎‘博爱之谓仁’一句,看来大段不错,不知宋儒何故非之?以为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以爱为仁?愚意则曰:性即未发之

情,情即已发之性,仁即未发爱,爱即已发之仁。如何唤爱作仁不得?言爱则仁在其中矣。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周子曰:‘爱曰仁

。’昌黎此言,与孟、周之旨无甚差别。不可以其文人而忽之也”云云。

博爱之说,本与周子之旨无大相远。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字何尝不可谓之仁欤?昔儒看古人言语,亦多有因人重轻之病,正是此等

处耳。然爱之本体固可谓之仁,但亦有爱得是与不是者,须爱得是方是爱之本体,方可谓之仁。若只知博爱而不论是与不是,亦便有差处。吾

尝谓博字不若公字为尽。大抵训释字义,亦只是得其大概,若其精微奥蕴,在人思而自得,非言语所能喻。后人多有泥文著相,专在字眼上穿

求,却是心从法华转心从法华转也。


博爱之谓仁:韩愈《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

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

恻隐之心,仁也: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周子:周敦颐,他的《爱莲说》耳熟能详的。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

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樊迟问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释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

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

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

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

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

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重农

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泥文 :拘泥于文字。 《新唐书•姚崇传》:「庸儒泥文不知变。」

著相 : 佛教語。有意識地表現出來的形象狀態。 唐·慧能《壇經•機緣品》:「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穿求: 搜寻;寻求。 《后汉书•儒林传论》:「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 明王守仁《传习录

》卷上:「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


心从法华转:六祖大师:“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解,与义作仇家。”意思是说:你心迷的时候就被法华所转,你心里明白的时候

就能转法华。转法华才是妙法。被法华转是妙而不妙,转法华才是不妙而妙。你念法华经三千多部,但不明白经中意思,你和这部经的意义像

生了一种冤仇似的。本来这部经和你是一体;但是你以为诵了三千多部经,便有功德,有了一种障碍,所以变成两个。你只因为没有明白经中的

道理,故未能把贡高我慢除去。由这一个故事,以后希望无论那一位,有什么功德都不要生骄傲和自满心。切记学佛法的人一定要谦恭和蔼,

对任何人都不要骄傲,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别把我所说的话当作耳边风。法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

长期流行。











来书云:“《大学》云:‘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所谓恶之云者,凡见恶臭,无处不恶,固无妨碍。至于好色,无处不好,则将凡美色之经

于目也,亦尽好之乎?《大学》之训,当是借流俗好恶之常情,以喻圣贤好善恶恶之诚耳。抑将好色亦为圣贤之所同,好经于目,虽知其姣,

而思则无邪,未尝少累其心体否乎?《诗》云。‘有女如云’,未尝不知其姣也,其姣也,‘匪我思存’,言匪我见存,则思无邪而不累其心

体矣。如见轩冕金玉,亦知其为轩冕金玉也,但无歆羡希觊之心,则可矣。如此看,不知通否”云云。

人于寻常好恶,或亦有不真切处,惟是好好色,恶恶臭,则皆是发于真心,自求快足,会无纤假者。《大学》是就人人好恶真切易见处,指示

人以好善恶恶之诚当如是耳,亦只是形容一诚字。今若又于好色字上生如许意见,却未免有执指为月之病。昔人多有为一字一句所牵蔽,遂致

错解圣经者,正是此症候耳,不可不察也。中间云“无处不恶,固无妨碍”,亦便有受病处,更详之。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译文: 所谓心要诚实,就是说自己不要

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臭气和喜欢美丽的颜色一样,这样才能说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要谨慎对对待离群独居的生活。

好色: 美好的容颜;美色。 《庄子•至乐》:「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 汉陆贾《新语•本行》:「夫人之好色,

非脂粉所能饰。」 宋苏轼《思堂记》:「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

有女如云:出处 《诗·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释义: 有很多美女。

心体 :1. 指亲信、骨干。 《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孔传:「今命汝为我辅翼股肱心体之臣。」 2. 指思想。 《后汉

书•延笃传》:「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3. 指精神与肉体。 唐白居易《酬李少府曹长官舍见赠》诗:「低腰复敛手,心

体不遑安。一路风尘下,方知为吏难。」

轩冕: 1. 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2. 借指官位爵禄。3. 指国君或显贵者。4. 指为官。

歆羡: 爱慕;羡慕。 《诗·大雅·皇矣》:「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 朱熹集传:「歆,欲之动也;羡,爱慕也。」歆:喜

爱,羡慕:歆羡。歆慕。 飨,祭祀时神灵享受祭品、香火:歆享。

希觊 :谓妄想。 《晋书•刘曜载记》:「安敢欲希觊非分!」觊 :音计。本义:希望得到。

假:本义:不是真的。伪托;假冒。

执指为月:佛学术语, 禅林用语。谓妄执‘指头’为‘月亮’。月,即月亮,比喻为真实体;指,即指头,比喻为法,乃引示真实之道理。《

永嘉证道歌》:‘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











来书云:“有人因薛文清‘过思亦是暴气’之说,乃欲截然不思者。窃以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亦将谓孔子过而暴其气乎

?以愚推之,惟思而外于良知,乃谓之过。若念念在良知上体认,即如孔子终日终夜以思,亦不为过。不外良知,即是何思何虑,尚何过哉”

云云。

“过思亦是暴气”,此语说得亦是。若遂欲截然不思,却是因噎而废食者也。来书谓“思而外于良知,乃谓之过,若念念在良知上体认,即终

日终夜以思,亦不为过。不外良知,即是何思何虑”,此语甚得鄙意。孔子所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者,圣人

未必然,乃是指出徒思而不学之病以诲人耳。若徒思而不学,安得不谓之过思与!




薛文清: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  ),字德温,号敬轩,别 称 薛文清。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 

。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

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可见其影响之大。


过思亦是暴气:到底什么是“过思”? “外于良知”才是“过思”,不外于良知的“思”,再怎么努力去“思”,都不算是“过”。这里的“

过”,不是过分的“过”,是过错的“过”,“不过”是指不偏不倚,而有所偏倚,就是“过”。

吾尝终日不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

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

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