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黄勉之·甲申》
(2020-01-18 09:31:40)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与黄勉之·甲申 》
屡承书惠,兼示述作,足知才识之迈,向道恳切之难得也。何幸何幸!然未由
一面,鄙心之所欲效者,尚尔郁而未申,有负盛情多矣!
可废者。而忘本逐末, 明道尚有“玩物丧志”之戒,若立言垂训,尤非学者所宜汲汲矣。所示《格物说》、
《修道注》,诚荷不鄙之盛,切
深惭悚,然非浅劣之所敢望于足下者也。且其为说,
亦于鄙见微有未尽。何时合并当悉其义,愿且勿以示人。孔子云:“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充足下之才志,当一日千里,何所不可到?而不胜骏逸之气。急
于驰骤奔放,抵突若此,将恐自蹶其足,非任重致远之道也
。古本之释,不得已也。 然不敢多为辞说,正恐葛藤缠绕,则枝干反为蒙翳耳。短序亦尝三易稿,石刻其最
后者,今各往一本,亦足以知初
年之见,未可据以为定也。承相念之厚,不敢不尽,忧病中言无伦次。
黄勉之:黄省会 ,明学者。字勉之。吴县(今属江苏)人。举嘉靖乡试。学于王守仁、湛若水,又学诗于李梦阳。学识博奥,
为世所称。著有
:《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君子学以为己:“学以为己”是指教育或学习的目的是追求个人道德生命的完美,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之学”,是说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修养,成就自己的人格,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与“为己之学”相对
的是“为人之学”,其目的则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问,而与自己的人格完善不相干,学习并不是出于完善自己人格的内在要求。“为己之学
”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它强调知识和行为的一致性;而“为人之学”是与生命无关的外在性知识,是记问之学。荀子发挥了孔子这句话,他
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
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而“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
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善他的七尺之躯呢?所以荀子接着说:“古之学
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
。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取悦于人。
成己成物
:谓由己及物,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语本《礼记•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
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孔颖达疏:「言人有至诚,非但自成就己身而已,又能成就外物。」
明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治世法与出世法,即儒门成己成物,用行舍藏之道。」
明李贽《初潭集·君臣四·能臣》:「一进见之顷,
奏琴之间,而没者以慰,生者以荣,成己成物,道在兹矣。」
向道:(I) 谓向慕道义。
宋苏轼《策略二》:「今者曾不得岁月之暇,则夫礼乐刑政教化之源,所以使天下回心而向道者,何时而议也。
」(II) 1. 指引道路。2. 指引路或引路的人。
尚尔 :1. 仍然。 明王琼《双溪杂记》:「土番之酋长尚尔骄悍,哈密之城印犹未归。」 2. 尚且如此。
郁而未申:郁抑不申 。郁抑:压抑;申:舒展。胸中压抑而得不到舒展。
【出处】:《隋书?文学传》:“道轗轲而未遇,志郁抑而不申,愤
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往往而有。”
惭悚 :羞惭惶恐。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何可务惜请受之名,而永守无知之困……令人代之惭悚,为之者独不顾形影也。」悚
:本
义:恐惧。
五十以学《易》: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给我增加几年的寿命,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
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活到老,学到老。
抵突 :(1)抵触冲撞。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栽树》:「凡栽树讫,皆不用手捉及六畜抵突。」(2) 1. 触犯;逼近。2.
率直;莽撞
。
蹶: 蹷 jué 【动】 本义:倒下,跌倒。挫折,失败:一蹶不振。 竭尽,枯竭: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踏,踩。
葛藤 :1. 葛的藤蔓。2. 比喻事物纠缠不清或话语噜苏繁冗。葛:本义: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
蒙翳 :濛翳。 遮蔽;覆盖。翳 :本义: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遮蔽,障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