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周道通·甲申》
(2020-01-16 10:50:09)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答周道通·甲申 》
周道通:周冲,字道通,宜兴(今属江苏)人。从师王守仁、湛若水。由举人授高安训导,至唐王府纪善。与蒋信集师说著《新泉问辨录》。
一
吴、曾两生至,备道道通恳切为道之意,殊慰相念。若道通,真可谓笃信好学者矣。忧病中会,不能与两生细论,然两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
,每见辄觉有进。在区区诚不能无负于两生之远来,在两生则亦庶几无负其远来之意矣。临别以此册致道通意,请书数语。荒愦无可言者,辄
以道通来书中所问数节,略下转语奉酬。草草殊不详细,两生当亦自能口悉也。
吴、曾两生:?
备道 :1. 完美的治世方法。 《管子•兵法》:「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 2.
谓备诸道于一身。如:宋宁宗谥法
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见《宋史•宁宗纪四》。 3. 详尽述说。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殷笑而释之,归寓
向夫人备道相笑。」
庶几 :1. 差不多;近似。 《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2. 希望;但愿。3. 或许,也许。4.
有幸。
转语: 1. 转告。2.
训诂学术语。因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而音有转变的词。有音转而义不变的,如《方言》第三:「庸谓之倯,转语也。」「
庸」、「倯」是叠韵相转。3. 佛教语。禅宗谓拨转心机,使之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如云门三转语、赵州三转语等。4.
引申为解释的话。
二
来书云:“日用功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诲言时时体验,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
。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乃今无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衍经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
培养此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功夫所得。功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
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
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日用: 1. 每天应用;日常应用。2. 日常;平时。
诲言: 教导的话。 《书·洛诰》:「拜手稽首诲言。」 孔传:「成王尽礼致敬于周公,来教诲之言。」
精健: 精干强健。 《三国志•吴志·贺齐传》:「拣其精健为兵,次为县户。」
阔大 : 形容知识、气度、性格等方面宽阔博大。
游衍 :1. 恣意游逛。 《诗·大雅·板》:「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毛传:「游,行;衍,溢也。」2.
谓从容自如,不受拘束。3.
滋蔓。4. 犹推演。衍,通「演」。(2) 1. 犹畅游。2. 优游宽衍、从容不迫的样子。3. 蜿蜒游动。4.
虚浮枝蔓的样子。
经行: 1. 经术和品行。 《汉书•师丹传》:「丹经行无比,自近世大臣能若丹者少。」2.
佛教语。谓旋绕往返或径直来回于一定之地。佛
教徒作此行动,为防坐禅而欲睡眠,或为养身疗病,或表示敬意。
寓目 :犹过目;观看。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宋洪
迈《夷坚丁志·仙舟上天》:「仰空寓目,见一舟凌虚直上。」
措身: 安身;置身。 《逸周书•官人》:「事变而能治,效穷而能达,措身立方而能遂,曰有知者也。」
大头脑 : 主脑,主旨。
《朱子语类》卷九:「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说个道理,未尝说出大头脑处,然而四面八方合聚凑来,也自见
得个大头脑。」
搔摩: 爬搔抚摩。 唐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一遇和景出,负墙搔摩,伸展支体,当此之时,亦以为适。」
方便法门:
所谓“方便”,是指善巧、权宜,是一种能够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是一种能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智慧。所谓法门
,是指如来所说之法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所以称为法门。
方便法门就是指随机度人的一种方法,是能够使人便利﹑得益的途径。众生的根
器不同,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以及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才是方便法门。
调停 :亦作「调亭」。 1. 居间调解,平息争端。2. 调摄养息。3. 安排处理。4. 协调和谐。5. 调整。
三
来书云:“上蔡常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
虑’的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功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
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
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
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
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
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功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
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上蔡:?属于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驻马店市东北部。上蔡县是古蔡国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的故里,海内外蔡氏祖地,"
重阳文化"的发祥地。
天下何思何虑:《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
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
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孔子对上面一句话
的解释非常有名,“殊途同归”这一成语也由此而来。天下的大道理本来都是一样的,主要是人们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才有数不尽的思虑,然
终将同归,这是颠仆不破的真理。
必有事焉而勿忘:“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在《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必有事焉”之“事”相当于《中庸》“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之“物”,“必有事焉
”是从功夫论上言“心”,其涵义即是“至诚无息”。《中庸》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既然“从容中道”,故曰“而
勿正心”。“勿忘勿助”承接“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一句,两者本不矛盾。如果说“必有事焉”是“用其中”,“勿忘勿助”则是“执其两端
”。但山中讲学者执定看待勿忘勿助之“两端”,而空守一个虚幻的“中”,所以阳明告之曰“不说勿忘勿助”,只说个“必有事焉”。
契悟 :1. 犹领悟。 唐慧能《坛经·顿渐品》:「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 2. 指悟性。
明李贽《书应方卷后》:「
先生亦深于道,人品略相似而契悟胜之,才学胜之。」
效验: 成效;效果。 汉应劭《风俗通·怪神·鲍君神》:「怪其如是,大以为神,转相告语,治病求福,多有效验。」
濂溪:"濂溪学派"北宋周敦颐等人创立的理学学派,也称“濂学。周敦颐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因称所创学
派为“濂溪学派”。宋儒言工夫,或主静,或主敬,可分为两派。主静派之工夫以直指本体为大要,故为上达之工夫;而主敬派则绝无体证本
体之意味,而是将之作为“地位高者事”推至将来,故其主敬只是“闲邪存诚”之下学工夫而已。
四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功夫,便要识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功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功夫。未知是否
?”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秤而权轻重
,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
不在圣人而在我矣。程子尝云:“觑着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
。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
圣人 :1. 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易·干》:「圣人作而万物睹。」
《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
《淮南子•俶真训》:「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此圣人之游也。」
唐韩愈《原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
人者出,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明王鏊《震泽长语•经传》:「余始读《易》,至《系辞传》,曰:大哉言乎!天地阴阳造化之赜,尽
在是矣,非圣人孰能作之?」2. 专指孔子。3. 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5. 泛称佛、菩萨等得道者。7.
清酒的别称。亦指酒之清者。
圣人气象:周道通认为:凡是向学之人在学习之初,才窥门径的时候,便需要认知圣人气象(圣人气象: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
凡看文字,非只是要理会语言,要识圣贤气象。”)是不是认识了圣人气象,与其作为行为准则,实实在在地做学问,才不会出现差池,才这
样才是学习圣人的功夫。是不是这样呢?”阳明先生回信认为:先认知圣人气象,过去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但是我认为这样认知还是简
单粗暴的(然亦欠有头脑),不成熟的思想表现。圣人气象从主语看是圣人,那作为求学问的大众从哪方面感悟和体验呢?我认为如果不从自
己的良知上直抵内心认识掌握,好比拿没有准星的秤去称轻重,用没有琢磨过的镜子去照美丑一样。这就成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结
果了。圣人的气象从哪里认识到呢?我们自身的良知本来是同圣人的良知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能够时刻看清楚自己的良知,从良知出发,那“
圣人气象”就不不只在圣人身上也在我们身上了,个人都能自给自足。《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中记载程颐提出的一个问题:“看看明君尧,
学习他如何做事,但没有他的聪明睿智,怎么能像他那样一举一动都符合礼仪呢?”他的回答是:“只要心与天理相通,就能明辨是非。”是
不是和我刚才讲的观点一致呢。现在你姑且先说说心“通于道”出处在哪里呢?心通于道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五。大意是只有心与天理相
通,然后才能明辨是非。“聪明睿智”又怎么做到?聪明睿智出自《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意思聪明而又有才干还处
处持守几分愚笨的人,一定能获得更大的益成就。以上对话可见,人人自具完人气质,难得是时时从内心良知出发做事情求学问。每个人都在俗
世中成长历练,每件事怎么处置前人已给出了方法。点出聪明睿智的要害是没有讲的后半句,处处谨守几分痴愚,凡事不可占尽优势,要留几
分余地。圣人气象是程颐针对“孔颜之乐”而延展其精神,定义出的一个名词。不能一提及圣人认为离自己太远。圣人是谁,圣人气象指的是
什么,孔子评价颜回“三月不违仁”,又说“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圣人和圣人气象的外在表现。圣人不远,只是太多人
丢不掉占有的欲望,迷失在生活中,时常处在找不到自己的状态之中。自己对拥有的事物不知道需要的度在哪里,不足时缺少奋斗的力量,缺
少正确过获取的本领。充盈时有时也不知如何办,失去了分配的能力,忘却了过犹不及的危害性。不能让内心被向恶的欲望力量裹挟,迷失内
心的良知。
五
来书云:“‘事上磨练’,一日之内,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若遇事来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但因事凝心一
会,大段觉得事理当如此,只如无事处之,尽吾心而已。然仍有处得善与未善,何也?又或事来得多,须要次第与处,每因才力不足,辄为所
困,虽极力扶起而精神已觉衰弱。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如何?”
所说功夫,就道通分上也只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凡人为学,终身只为这一事,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论有事无事,只是做得这一件
,所谓“必有事焉”者也。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尚为两事也。“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
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若能实致其良知,然后见
得平日所谓善者未必是善,所谓末善者,却恐正是牵于毁誉得丧,自贼其良知者也。
本原: 1. 根源,根由。2. 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3. 推究,推本溯源。4. 根底,基础。5.
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
本实体。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退省:犹反省。语本《论语•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退
省诸王,常有戚戚其尔之心。」
必有事焉:比如你要种花,必先埋种子于地下,这颗种子就好比是良知,你自己最初的心。然后种子你天天浇灌,最后越长越快,生根、发芽
、花开、结果——生生不息。这是理想的状态。灌溉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引发的生根、发芽、花开、结果的过程,就是
一个正常的生生不息。“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那花你一时不去保养她了,他就会枯败,那就要叫你“勿忘”;那花你若想揠苗助长,用
些化学去催生,就长不得好,就要你“勿助”。时时刻刻去关心、保养,那就是“必有事焉”。
忠恕违道不远:“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自《中庸·第十三章》。即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
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六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
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功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
矣。
七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
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常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
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功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之学云:‘为我尽达
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气象何等从容!常见先生与人书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
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
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朱、陆:朱陆之争,是一件历史典故,指的是朱熹和陆九渊“理与心”的辩论故事。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
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
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
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
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儒家最高修为者,人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
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
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正学 :谓合乎正道的学说。 西汉武帝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
《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
以阿世!」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异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学,排斥异端。」
明宋濂《凝道记下》:「秦汉以来,正学失传。」
宋初孙复、胡瑗、石介以尊孔子,崇《大学》《中庸》,排佛、道为正学。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泰山学案》:「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
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
点化: 1. 玷污风化。 《宋书•颜竣传》:「今皇明开耀,品物咸亨,伤俗点化,实唯害焉。」 2. 道教指点物成金。3.
泛指用法术使物变
化。4. 谓加以点染而使之美化。5. 指点。6. 据前人诗句加以改造。7.
指僧道用言语方术启发人悟道,化凡人为仙人。
动气 :1. 生气;发脾气。2. 谓气息跳动。
纯熟: 熟练;精通。 宋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真源未纯熟,习气余陋劣。」
明道 :1. 阐明治道;阐明道理。 《逸周书•大匡》:「勇如害上,则不登于明堂,明堂所以明道,明道惟法。」
唐韩愈《争臣论》:「
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2. 指光明的道。3. 特指按礼办事。4. 明知;明明。5. 宋程颢的私谥。
吴涉礼:“涉”为“师”之误。吴师礼,字安仲,杭州人。工翰墨。历官员外郎知州。
介甫: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一二一至一八六),临川(江西)人。蚤有盛名,官至为相。励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民、免
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
修省:脩省 ,修身省察。 《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
孔颖达疏:「君子恒自战战兢兢,不敢懈惰,今见天之怒,畏雷
之威,弥自脩身省察己过。」
进德 :1. 犹言增进道德。 《易·干》:「忠信,所以进德也。」
晋潘岳《闲居赋》序:「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脩辞立诚以居业。」
2.进德冠 ,唐时赏赐宠臣之冠。
八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
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
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
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程子:程颢(1032年-1085年)
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十岁,能赋诗;十二岁,居庠序中,如老成人,见者无不爱重。户部侍郎彭永思奇之,妻
之以女。
晦庵: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生之谓性:天生的素质叫本性。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
;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性善 :战国时孟子的观点之一。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释读:
道通来信说:“有人引用程颐的话:‘人生而静,静以上的状态没法说,才说性时,那已经不是性’,为什么不能说呢?为什么又不是性呢?
朱熹解读说:‘不能说,那是因为在静以上就没有性可以说;之所以说不是性,那是因为里面掺杂有气而已。’两位先生的的话,我还是不明
白,每每看到这,都有些疑惑,请问老师何解。”
说了一方面,不是性的本原。孟子的性善论,就是从本原上说的。性善之端必须在气上才能看得到,如果没有气,就不能见到。恻隐之心,仁
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都是气,程颐说“只说性不说气是不完
备的,只说气不说性是不明白的”,也是因为学者只认得一边,只能这样说。如果能明白的看到自己的天性,气就是性,性就是气,没有性和
气之分。
性是本质,气是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