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答路宾陽·癸未》

(2020-01-11 10:37:08)
王阳明《答路宾陽·癸未 》





忧病中,远使惠问,哀感何已!守忠之讣,方尔痛心,而复囗囗不起,惨割如何可言!死者已矣,生者益孑立寡助。不及今奋发砥砺,坐待澌

尽灯灭,固将抱恨无穷。目来山间,朋友远近至者百余人,因此颇有警发,见得此学益的确简易,真是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者。惜无因复与宾陽一面语耳。郡务虽繁,然民人社稷,莫非实学。以宾陽才质之美,行之以忠信,坚其必为圣人之志,勿为时议所摇,近名

所动,吾见其德日近而业日广矣。荒愦不能多及,心亮! 


路宾陽:路迎(1483-1562年)字宾旸,号北村,山东汶上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是明代大儒和杰出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的得意门生。

他潜心阳明心学,为官施政谨遵师训,以"致良知"为指导思想,以"知行合一"为处事原则,待人宅心仁厚、平易近人,不摆架子;治国理政坚持

仁爱为本、严慈并施、周密防范、教化风气,脚踏实地地践行儒家以人为本、忠君爱民的"善政"理念,颇有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意识。深得

王阳明的嘉许,多次写信称赞他"宾旸质美近道,故吾素所望"和"好学之笃"。在得知他任襄阳知府时,王阳明专门修书勉励他"闻有守郡之擢,

甚为襄阳之民嘉,仕学必于此有得力处方是实学,不然则平日所讲尽成虚语也"(见《独乐园王守仁石刻考略》,摘自《汶上文史资料》第六辑)

。他深得阳明之学真传,每到一地任职都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获得了当地百姓士人的交口称赞。襄阳人

将其比作西晋时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的一代名将羊叔子(即羊祜,字叔子)。同朝为官的吏部尚书吴岳这样评价他:"公素恺悌,

弗忍以敲扑威严,务先惠养。至驭胥吏,则操切精严,虽豪黠宿猾,不得空隙为奸,利民安作业毋他扰,以故治平称第一。"


忧病 :犹言忧愁痛苦。 《诗·周颂·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汉郑玄笺:「嬛嬛然孤特,在忧病之中。」


远使 :1. 远出的使者。 《韩非子•八经》:「一用以务近习,重言以惧远使。」2. 指出使远邦。 《后汉书•来歙传》:「君叔虽单车远

使,而陛下之外兄也。」


惠问 :美好的称誉。 《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惠问川流,芳猷渊塞。」 刘良注:「惠问,美称也。」

哀感 :1. 谓悲伤感动他人。 晋张华《元皇后哀策文》:「孰云不怀,哀感万夫。」2. 悲伤的感情。

何已: 1. 为什么。 《荀子•非相》:「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已、无尽。

守忠:?朱节(1475-1523)字守中,号白浦,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正德九年进士。 历官湖广黄州府推官、山东巡按道监察御史。当时有大盗

兵起于颜神镇,侵扰十几个州县。朱节驱驰戎马,因过劳而死。赠光禄寺少卿。

不起: 1. 不发动;不发生。2. 指不出动。3. 不肯起来;不能起来。4. 病不能愈。5. 不出任官职。6.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力量够不上。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摺楔子:「没钱,请良医不起。」

孑立 :独立无依;孤立。 《后汉书•苏不韦传》:「岂如苏子单特孑立,靡因靡资。」

澌:本义:水尽。尽:澌灭。 流水:“候吏还白,河水流澌”。 古同“嘶”,声音沙哑。


警发: 1. 警拔;机警出众。2. 警醒启发。

考诸三王而不谬:《礼记·中庸》:“考诸三王而不缪”意思: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原文: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

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丁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下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翻译: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

,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没有背谬,立于天地之间而没有悖乱,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百世以后侍到

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质询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侍到圣人出现也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是知道人意。

所以君于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准则。在远处有威望,在近处也不使

人厌恶。

民人 :人民,百姓。 《诗·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 《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

。」


实学: 1. 切实有用的学问。 宋朱熹《中庸章句》题解引程子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

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 清黄景仁《将为北行留赠沈枫墀》诗:「

方今重实学,大义了无昧。」2. 指有实学之人。

时议: 当时的舆论。 唐王勃《别卢主簿序》:「吾侪服其精博,时议称其典要。」

近名 :好名;追求名誉。 《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唐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清而容物,善不近名。

」 明李贽《杂述·征途与共后语》:「余老矣,死在旦夕,犹不免近名之累。」


憒:音溃。 昏乱,糊涂:愦愦(a.昏乱不安;b.糊涂)。昏愦。发聋振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