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舒国用·癸未》
(2020-01-08 16:29:24)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答舒国用·癸未 》
来书足见为学笃切之志。学患不知要,知要矣,患无笃切之志。国用既知其要,又能立志笃切如此,其进也孰御!中间所疑一二节,皆工夫
未熟,而欲速助长之为病耳。以国用之所志向而去其欲速助长之心,循循日进,自当有至。前所疑一二节,自将涣然冰释矣,何俟于予言?譬
之饮食,其味之美恶,食者自当知之,非人之能以其美恶告之也。虽然,国用所疑一二节者,近时同志中往往皆有之,然吾未尝以告也,今且
姑为国用一言之。
夫谓“敬畏之增,不能不为洒落之累”,又谓“敬畏为有心,如何可以无心?而出于自然,不疑其所行。”凡此皆吾所谓欲速助长之为病
也。夫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君子之所谓洒落者,非旷荡放逸,纵情肆意之谓也,乃其
心体不累于欲,无入而不自得之谓耳。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之戒慎恐惧,惟恐其昭明灵觉者或有所昏
昧放逸,流于非僻邪妄而失其本体之正耳。戒慎恐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无所亏蔽,无所牵扰,无所恐惧忧患
,无所好乐忿懥,无所意必固我,无所慊馁愧怍。和融莹彻,充塞流行,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
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孰谓“敬畏之增,乃反为洒落之累”耶?惟夫不知洒落为吾心之体,敬畏为洒落之功,歧为二物
而分用其心,是以互相抵牾,动多拂戾而流于欲速助长。是国用之所谓“敬畏”者,乃《大学》之“恐惧忧患”,非《中庸》“戒慎恐惧”之
谓矣。程子常言:“人言无心,只可言无私心,不可言无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是心不可无也。有所恐惧,有所忧患,是私心不可有也
。尧舜之兢兢业业,文王之小心翼翼,皆敬畏之谓也,皆出乎其心体之自然也。出乎心体,非有所为而为之者,自然之谓也。敬畏之功无间于
动静,是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敬义立而天道达,则不疑其所行矣。
所寄《诈》说,大意亦好。以此自励可矣,不必以责人也。君子不蕲人之信也,自信而已;不蕲人之知也,自知而已。因先茔未毕功,人
事纷沓,来使立候,冻笔潦草无次。
舒国用:?
笃切 :十分殷切。 清葆光子《物妖志·兽类·狸》:「女杳不至,崔思恋笃切。」
孰御:熟练驾驶。
敬畏之增,不能不为洒落之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又常存于“戒慎恐惧之无间断”,而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即是“慎独”,慎
独即是“敬畏”。如此,则“敬畏”何足为“洒落”之累?但问者之所以认“敬畏之增,不能不为洒落之累”,其故亦可得而言:问者之所谓
“敬畏”,不是指《中庸》“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戒慎恐惧,却反而是就《大学》“心有所恐惧,有所忧患”的恐惧忧患而言。心既有所
恐惧忧患,有所好乐忿懥(注意有所的“所”字),则其心便已为外物所牵累而不平不正矣。
无入而不自得:这句出自《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荻行乎夷荻,素患难行乎
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翻译成白话就是:君子祇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
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
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摘自《中庸
·第十四章》解释: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昭明 :1. 显明;显著。 《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孔传:「昭亦明也。」2. 使显明。3.
光明。
灵觉 :1. 谓神灵对事物变化的察觉。 汉扬雄《太玄·迎》:「精微往来,妖先灵觉。」
范望注:「灵,神也。神之所感,妙物为言,虽
之妖祥,神所先觉。」2. 佛教语。谓众生本具的灵明觉悟之性。3. 谓人对事物领悟理解的智能。4.
指人对事物的领悟和理解。
昏昧: 1. 光线昏暗;阴暗。2. 指社会黑暗。3. 失去知觉;昏沉。4. 指图像、文字等模糊漫漶。5. 愚昧;糊涂。6.
指义理模糊。
放逸 :1. 放纵逸乐。 《逸周书•时训》:「蜩不鸣,贵臣放逸。」 朱右曾校释:「放逸,放纵晏佚。」2. 豪放不羁。3.
离散;失散。4.
佛教谓不守佛门规矩。
非僻: 亦作「非辟」。 邪恶。 《礼记•玉藻》:「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汉贾谊《新书•容经》:「邪放非辟,无因入之焉。」
亏蔽:遮掩。
牵扰: 牵绊困扰。
好乐: 喜好娱乐、逸乐。 《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瞿瞿。」喜好;嗜好。爱好音乐。
忿懥: 亦作「忿疐」。亦作「忿懫」。 发怒。懥:音至。
意必固我:语出《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后人总结为“意必固我“。这时孔子一生以四绝“勿意、勿必、
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这样就能避免因为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
凭空猜测。“勿必”的意思是指对事情不能绝对肯定。孔子的第二绝非常明显的体现了辨证思维思想,所谓事无绝对,一分为二,才是正确的
。“勿固”的意思就是不能拘泥固执,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内容都是有限的,一味地固执,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所谓兼听则明
,怎样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是至关重要的。“勿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自以为是。
慊馁愧怍:养浩然之气之要领,即在“行慊于心”,慊者,无愧怍,充实安适之谓,凡人行事,问心而慊,则正气自生,毫不馁怯矣。慊:音歉、妾。
本义:嫌疑。不满,怨恨。怍:音坐。惭愧:渐怍。愧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和融 :1. 融化;融合。2. 和气,融洽。
莹彻: 亦作「莹澈」。 1. 莹洁透明。2. 净化,使明洁。
充塞 :1. 堵塞。2. 充满塞足。
动容 :1. 举止仪容。 《孟子•尽心下》:「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2. 亦作「动溶」。动摇;摇荡。3.
脸上出现受感动的表情
。
周旋 :亦作「周还」。 1. 运转。2. 谓辗转相追逐。3. 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4. 引申为交往;交际应酬。5.
环绕;盘曲。6. 盘桓
;展转;反覆。7. 照顾;周济。8. 美好;漂亮。
中礼:(I) 适中、合度的礼仪。(II) 合乎礼仪。《礼记•射义》:「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
抵牾 :亦作「抵啎」。 1. 抵触,矛盾。2. 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拂戾 :违逆。 汉马融《长笛赋》:「牢剌拂戾,诸贲之气也。」
清恽敬《历代因革论八》:「故养生不至于拂戾,趋事不至于迂回。」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易经》: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是立身之道,义是处事之道,直和方是名词动用,使之正直、使之方正的意思。
以敬心矫正内在的思想,以义德规范外在的行为。
不蕲人之信:君子不蕲人之信也,自信而已;不蕲人之知也,自知而已。 :
注释蕲(qi):通“祈”,祈求。句意君子不希求别人一定相信自己,只不过要做到自己了解自己。
蕲人:是指蕲州生活的人。1、蕲:指蕲州(旧州名,州治在今湖北蕲春南)。2、人:指平民百姓的意思。蕲 :音祈。
香草,一说药草。 古同“祈”,祈求。 〔蕲春〕地名,在中国湖北省。简称“蕲”,如“蕲艾”、“蕲蛇”(均为蕲春出产的药材),“蕲竹”。
姓。
先茔 :先人坟茔。 ●南朝齐谢朓《齐敬皇后哀策文》:「敬皇后梓宫,启自先茔,将祔于兴安陵。」
冻笔 :因寒冷而冻结的毛笔。 ●宋范成大《南塘冬夜倡和》:「寒釭欲暗吟方苦,冻笔难驱字更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