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与陆原静二·壬午》

(2020-01-01 16:11:29)
分类: 我读王阳明
王阳明《与陆原静二·壬午 





某不孝不忠,延祸先人,酷罚未敷,致兹多口,亦其宜然。乃劳贤者触冒忌讳,为之辩雪,雅承道谊之爱,深切恳至,甚非不肖孤之所敢望也

。“无辩止谤”,尝闻昔人之教矣,况今何止于是!四方英杰以讲学异同之故,议论方兴,吾侪可胜辩乎?惟当反求诸己,苟其言而是欤,吾

斯尚有所未信欤,则当务求其是,不得辄是已而非人也。使其言而非欤,吾斯既已自信欤,则当益致其践履之实,以务求于自谦,所谓“默而

成之”“不言而信”者也。然则今日之多口,孰非吾侪动心忍性,砥砺切磋之地乎!且彼议论之兴,非必有所私怨于我,彼其为说,亦将自以

为卫夫道也。况其说本自出于先儒之绪论,固各有所凭据,而吾侪之言骤异于昔,反若凿空杜撰者。乃不知圣人之学本来如是,而流传失真,

先儒之论所以日益支离,则亦由后学沿习 乖谬积渐所致。彼既先横不信之念,莫肯虚心讲究,加以吾侪议论之间或为胜心浮气所乘,未免过为

矫激,则固宜其非笑而骇惑矣。此吾侪之责,未可专以罪彼为也。 

嗟乎!吾侪今日之讲学,将求异其说于人邪?亦求同其学于人邪?将求以善而胜人邪?亦求以善而养人邪?知行合一之学,吾侪但口说耳,何

尝知行合一邪?推寻所自,则如不肖者为罪尤重。盖在平时徒以口舌讲解,而未尝体诸其身,名浮于实,行不掩言,己未尝实致其知,而谓昔

人致知之说未有尽。如贫子之说金,乃未免从人乞食。诸君病于相信相爱之过,好而不知其恶,遂乃共成今日纷纷之议,皆不肖之罪也。虽然

,昔之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矣。岂以一时毁誉而动其心邪!惟其在我者有未尽,则亦安可遂以人

言为尽非?伊川、晦庵之在当时,尚不免于诋毁斥逐,况在吾辈行有所未至,则夫人之诋毁斥逐,正其宜耳。凡今争辩学术之士,亦必有志于

学者也,未可以其异己而遂有所疏外。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彼其但蔽于积习 ,故于吾说卒未易解。就如诸君初闻鄙说时,其间宁无非笑诋毁

之者?久而释然以悟,甚至反有激为过当之论者矣。又安知今日相诋之力,不为异时相信之深者乎! 

衰绖哀苦中,非论学时,而道之兴废,乃有不容于泯默者,不觉叨叨至此。言无伦次,幸亮其心也! 

致知之说,向与惟浚及崇一诸友极论于江 西,近日杨仕鸣来过,亦尝一及,颇为详悉。今原忠、宗贤二君复往,诸君更相与细心体究一番,当

无余蕴矣。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

。”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著矣。此知行之

所以二也。 






陆原静: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湖之归安人(今浙江吴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王阳明曾经叹曰:“曰仁(徐爱)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

者不浅”。他的第一位学生徐爱英年早逝后,即将弘扬心学的期望寄托于陆澄。


酷罚:重罚。

敷::从攴(p),表示与动作有关。“搏”是“布列”的意思,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施予;给予。涂上,搽上:敷药。敷粉。 足够:入不敷出。 古同“肤”,表面的。布置,铺开,摆开:敷设。敷陈。

触冒: 1. 抵触冒犯。2. 冒着;接触。

忌讳 ,1. 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 《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2. 避忌;顾忌。3. 因风俗习惯或迷信,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 汉王充《论衡•四讳》:「夫忌讳非一,必托之神怪。」

辩雪 :辩白昭雪。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三:「摄固下狱治之,诬以赃罪,固竟坐停仕。既而上官数为辩雪。治平中,乃得广州幕职。」

道谊 :1. 道义。 宋戴复古《送侄孙汝白往东嘉》诗:「道谊无穷达,文章有是非。」2. 指道术,技艺。

不肖孤:


无辩止谤:【申涵光《荆园进语》】 何以止谤,曰无辩。辩愈力,则谤者愈巧。 意思是:怎么才能让别人停止诽谤呢?就是不辩解。你辩解得越卖力,那么诽谤者越是变着法地诽谤。


默而成之:默成。谓躬行不言,默而成事。语出《易·系辞上》:"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忍性 :1. 坚忍其性;使其性坚忍。 《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赵岐注:「所以动惊其心,坚忍其性,使不违仁。」 2. 克制性情。 《庄子•列御寇》:「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

私怨: 属于私人之间的怨恨。 《左传•文公六年》:「夫子礼于贾季,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

卫夫道也:?卫道 。1. 指卫护儒家道统。 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为道统。 《宋史•刘爚传》:「刘爚表章朱熹《四书》以备劝讲,卫道之功莫大焉。」2. 指维护旧道德和旧伦理观念。

先儒 :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先儒所传,皆不其然。」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 元黄溍《日损斋笔记•辨经》:「先儒所见,适与前人暗合,而非有所祖述。」

凿空 :1. 开通道路。 《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2. 凭空无据;穿凿。

沿习: 1. 因袭。2. 向来因循的习惯。

乖谬 :亦作「乖缪」。 1. 抵触违背。2. 荒谬背理。

积渐: 逐渐形成。 《管子•明法解》:「奸臣之败主也,积渐积微使王迷惑而不自知也。」 《汉书•贾谊传》:「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

讲究: 1. 研究。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何自然中丞上疏,乞朝廷并库,寿皇从之,方且讲究未定。」2. 议论。3. 顶真;注重。4. 考究,谓力求精美完善。亦指精美完善。

矫激: 1. 犹诡激。奇异偏激,违逆常情。2. 指诗文风格特异而激切。3. 激励。

养人 :1. 供给人民生活所需。 2. 教育熏陶他人。 《孟子•离娄下》:「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汉书•礼乐志》:「礼以养人为本。」 3. 谓使人得到补益。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推寻 :推求寻索。 汉蔡邕《文恭侯胡公碑》:「率慕《黄鸟》之哀,推寻《雅》意,彷徨旧之。」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斯并因地而变,随时而革,布在方册,无假推寻。」

所自: 由来;来源。 宋曾巩《蒲宗孟祖伸赠太子少傅制》:「流泽也远,有孙而贤。进于中台,捴国纲辖。善有所自,朕惟汝嘉」

贫子 :1. 贫民;乞儿。 汉应瑗《杂诗》:「贫子语穷儿,无钱可把撮,耕自不得粟,采彼北山葛。」2. 贫穷的儿子。3. 明清时代,常熟对丐户男子之称。

伊川:程颐(1033-1107),汉族,字正叔,洛阳伊川(今河南洛阳伊川县)人,世称伊川先生,出生于湖北黄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封号伊川伯。

晦庵: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斥逐 :驱逐。 《史记•秦始皇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 唐韩愈《送穷文》:「虽遭斥逐,不忍子疏。」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

疏外 :疏远见外。 《三国志•蜀志·刘永传》:「皓(黄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

过当:(I) 超过相抵之数。 《汉书•司马迁传》:「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II) 1. 过分;失当。2. 生活过得去,有家产。3. 指家产。4. 得当;有分寸。

衰绖: 1. 丧服。古人丧服胸前当心处缀有长六寸、广四寸的麻布,名衰,因名此衣为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衰、绖两者是丧服的主要部分。2. 穿丧服。3. 谓居丧。

泯默 :寂然无声;寂然无言。 唐韩愈《双鸟》诗:「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

惟浚:陈九川(1494-1562)字惟溶,又字惟浚,号竹亭,后号明水。江西临川人。明中期理学家、诗人。阳明心学江右重要人员之一。陈九川崇尚心学,曾拜王守仁为师,是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著有《明水陈先生集》14卷(为其门人董君和辑),存目于《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其中8卷为讲稿与散文,6卷为诗。晚年著有《传习续录》等书。事见《(同治)临川县志》、《明吏》、《四库全书》、《江西通志》、(清)黄宗羲《郎中陈明水先生九川》、《江西诗征》。


崇一:欧阳崇一。欧阳德(1496-1554) ,字崇一,号南野,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人。 明朝著名理学家,江右王门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卒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年五十九岁。嘉靖二年(公元一五二三年)进士,历刑部员外郎,以学行改翰林编修,累迁礼部尚书。以宿学居显位。知六安州时建龙津书院。 复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讲学,至者五千人。德遇事侃侃持正,好引掖后进,为京师讲学之盛。卒后赠太子少保,谥文庄。德所为诗文、章奏、案牍及讲学之文,有《欧阳南野集》三十卷,又有《南野文选》四卷,(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其为人敢于"谠言正论",不避权贵,临危不惧。

极论: 透彻地论述;竭力论述;畅谈。 汉王充《论衡•须颂》:「《恢国》之篇,极论汉德非常,实然乃在百代之上。」

杨仕鸣:杨鸾(?-1526),字仕鸣、少默,号玉林、复斋,是杨骥之弟。杨鸾师事陈明德(海涯,今澄海人)。正德十一年与兄同中举人,并同往增城听湛若水讲学。十五年得见王守仁,面教有领悟。兄逝世后勇担家计。杨鸾引荐100多人师事陈明德。嘉靖五年(1526)病逝。湛若水、王守仁都为文祭之。王守仁的哀词写道:“忠信明睿之资,足任斯道者,一省一郡之中亦不能一二见,而顾萃于一家之兄弟。”杨鸾潜心研究理学,又擅诗文。著述有《渊源考》和《玉林寻乐记》等诗文共10篇。


原忠:应原忠。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王阳明回到京城,黄绾和应原忠前来拜访,和他一起探讨学问。王阳明对黄绾和应原忠说:“圣学久不明,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阳明先生年谱》)应原忠当时已是王阳明的入室弟子,后来为了孝养双亲而辞职返乡,在山中苦读近十年。最后,应原忠又重新踏入官场,出任广东省右布政使。

宗贤:黄绾:(1477-1551),字宗贤、叔贤,号久庵、石龙。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今温岭市岙环镇照谷村)人。黄孔昭之孙。祖籍福建莆田黄巷,唐朝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公之裔。父黄俌卒后,受母命承祖荫,少时求教于谢铎,刻苦治学,卓有所得。后承祖荫官后军都督府都事。黄绾是王守仁的好友和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一生笃信和践行王学。

体究: 1. 体察考究。 宋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躬亲与当职官员同共体究利害。」2. 亲自查究。3. 体会思考。

余蕴:蕴藏于中而未全部显现。《朱子语类》卷二一:推发此心,更无馀蕴,便是忠处,恕自在其中。宋张介《岁寒堂诗话》卷上: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略无馀蕴。

是非之心,知也:“致良知”这句话,是把孟子里“人之所以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和大学里“致知在格物”那两句话连缀而成。阳明自下解说道:“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是无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与陆元静第二书》)观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内容完全一样。所以改用此口号者,取其意义格外明显而已。是非之心: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知至,至之:"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出自《易经》意思是:知道(进德的程度)而达到它,可以跟他讲诚伪微茫的辨别。知道(修业的)结果,终于达到它,可以保存合宜。知至 :1. 谓懂得事物将发展至某种程度。 《易·干》:「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 高亨注:「知至,预知事业发展将到某种地步。」 2. 谓尽知。 《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朱熹集注:「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致知: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道著:說破、說清楚。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第八出》:「(淨)來!你喚做劫賊。(末)莫要道著。」亦作「道破」。

致良知: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种天赋的道德意识。 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极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为活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 王守仁也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