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杨仕鸣·辛巳》
(2019-12-29 15:08:22)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与杨仕鸣·辛巳 》
差人来,知令兄已于去冬安厝,墓有宿草矣,无由一哭,伤哉!所委志铭,既病且冗,须朋友中相知深者一为之,始能有发耳。
喻及“日用讲求功夫,只是各依自家良知所及,自去其障,扩充以尽其本体,不可迁就气习以趋时好。”幸甚幸甚!果如是,方是致知格
物,方是明善诚身。果如是,德安得而不日新!业安得而不富有!谓“每日自检,未有终日浑成片段”者,亦只是致知工夫间断。夫仁,亦在
乎熟之而已。又云:“以此磨勘先辈文字同异,工夫不合,常生疑虑。”又何为其然哉?区区所论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于此见得真
的,直是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此者,方谓之知道;得此者,方谓之有德。异此而学
,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虽千魔万怪,眩瞀变幻于前,自当触之而碎,迎之而解,如太阳一出,而鬼
魅魍魉自无所逃其形矣。尚何疑虑之有,而何异同之足惑乎!所谓“此学如立在空中,四面皆无倚靠,万事不容染着,色色信他本来,不容一
毫增减。若涉些安排,着些意思,便不是合一功夫”,虽言句时有未莹,亦是仕鸣见得处,足可喜矣。但须切实用力,始不落空。若只如此说
,未免亦是议拟仿象,已后只做得一个弄精魄的汉,虽与近世格物者症候稍有不同,其为病痛,一而已矣。诗文之习,儒者虽亦不废,孔子所
谓“有德者必有言”也。若着意安排组织,未有不起于胜心者,先辈号为有志斯道,而亦复如是,亦只是习心未除耳。仕鸣既知致知之说,此
等处自当一勘而破,瞒他些子不得也。
杨仕鸣:杨鸾(?-1526),字仕鸣、少默,号玉林、复斋,是杨骥之弟。杨鸾师事陈明德(海涯,今澄海人)。正德十一年与兄同中举人,并同往
增城听湛若水讲学。十五年得见王守仁,面教有领悟。兄逝世后勇担家计。杨鸾引荐100多人师事陈明德。嘉靖五年(1526)病逝。湛若水、王守
仁都为文祭之。王守仁的哀词写道:“忠信明睿之资,足任斯道者,一省一郡之中亦不能一二见,而顾萃于一家之兄弟。”杨鸾潜心研究理学
,又擅诗文。著述有《渊源考》和《玉林寻乐记》等诗文共10篇。
令兄 :语出《诗·小雅·角弓》: 「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爲瘉。」
指兄弟相善。后用为对别人兄长的敬称。
安厝: 亦作「安措」。 1. 安葬。 《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邢昺疏:「宅,墓穴也;兆,茔域也。葬事大,故卜之。」2.
停放灵柩待葬。厝:音挫。形声。从厂(hn),昔声。“厂”,象山崖形。本义:磨刀石。安置,措置。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浮厝。暂厝。
宿草 :1. 隔年的草。 《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孔颖达疏:「宿草,陈根也,草经一年则根陈也,朋友相为哭一期,草根陈乃不哭也。」后多用为悼亡之辞。
晋陶潜《悲从弟仲德》诗:「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唐戴叔伦《赠康老人洽》诗:「多识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没桑田。」2.
借指坟墓。3. 借指人已死多时。
无由 :没有门径;没有办法。 《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
郑玄注:「无由达,言久无因缘以自达也。」
日用: 1. 每天应用;日常应用。 《易·系辞上》:「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 日常;平时。
扩充 : 扩大充实;扩大增加。语本《孟子•公孙丑上》:「知皆扩而充之矣。」
宋朱熹《由义斋铭》:「羞恶尔汝,勉扩充兮;遵彼大路,行无穷兮。」
本体: 1. 事物的原样或自身。2. 原来的体制、格局。3. 主体。4. 引申为根本的。5.
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
气习 :1. 风气和习俗。2. 气质;习性。3. 指诗文风格。
安得:1. 如何能得、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
《文選.宋玉.風賦》:「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文選.劉邦.雜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 豈可。
如:「安得無禮」、「安得如此」。
“每日自检,未有终日浑成片断者”,亦只是致知功夫间断:理解为:“每天自省自视,并没有浑然而成的时刻”,那是因为致良知功夫有间断。
磨勘 :1.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
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
宋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2. 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3. 查核。4. 反覆琢磨;钻研。
正法眼藏: 1.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2.
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真的:确实;可靠。
三王 : 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1) 夏禹、商汤、周武王。 《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2)
夏禹、商汤、周文王。(3) 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眩瞀 :1. 眼睛昏花,视物不明。 《国语•吴语》:「有眩瞀之疾者,以告。」2. 昏愦;迷乱。瞀
:音帽。本义:眼睛昏花。
色色 :样样;各式各样。 《新唐书•选举志上》:「敦厚浮薄,色色有之。」
本来 :1. 原来,向来。2. 指人本有的心性。3. 谓本有心性没有泯灭。
唐寒山《诗》之二七七:「万机俱泯迹,方识本来人。」
言句 :1. 言语。 《古尊宿语录•临济禅师语录之余》:「峰云:‘黄檗有何言句指示于人?’师云:‘黄檗无言句。’」 2.
字句。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诗二》:「尝见其古诗数首,大率似阮嗣宗《咏怀》,其趣溢出于言句之外。」
议拟: 1. 犹言相提并论。2. 拟议,设计筹划。
仿象:仿像。 1. 隐约貌。2. 好象,似乎。3. 模仿。
已後: 以后;……之后。
精魄: 1. 精神魂魄。 汉徐干《中论•夭寿》:「夫形体者人之精魄也,德义令闻者人之荣华也。」2. 精神气魄。
症候: 1. 疾病。2. 毛病。明王守仁《寄杨仕德书》:「大抵忘己逐物,虚内事外,是近来学者时行症候。」3.
症状。
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习心: 理学家指通过耳闻目见所得的意念,与良知良能有别。
《二程遗书》卷二上:「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
宋张载《正蒙•动物》:「寤所以知新于耳目,梦所以缘旧于习心。」
王夫之注:「开则与神化相接,耳目为心效日新之用;闭则守耳目之知而困于形中,习为主而性不能持权。故习心之累,烈矣哉!」
清陈确《与吴裒仲书》:「习心习见,是处锢人,验之日用,真可悲涕。」
些子 :亦作「些仔」。 少许,一点儿。 唐李白《清平乐》词:「花貌些子时光,抛入远泛潇湘。」
前一篇:王阳明《答方叔贤二·癸未》
后一篇:客气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