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伦彦式·辛巳》
(2019-12-26 15:35:05)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答伦彦式·辛巳》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近令弟过省,复承
惠教,志道之笃,趋向之正,勤卷有加,浅薄何以当此?悚息悚息!
谕及“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即是三言,尤是近时用工之实。仆罔所知识,何足以辱贤者之问!大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
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
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
集义故能无祇悔,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心一而已。静,其体也,而复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废其用也
。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起伏,相寻于无穷矣。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
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濂溪所谓“主静”,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从欲焉,虽心齐坐忘,亦
动也。告子之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义者也。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陈其所见云尔。以为何如?便间示知之。
伦彦式:伦以训(1497~1540),字彦式,别号白山,广东南海人。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举人,十二年(1517年)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二
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伦以训的父亲伦文叙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状元。著有文集四十八卷、诗集三十二卷、明朝
彝宪200卷。伦以训少有异质,读书过目不忘,稍长便能通《六经》、子、史、百家。嘉靖四年(1525年),为翰林修撰。曾两次出任会试同考官
,所取多名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因母亲思念故土,便上疏请假还乡。母亲去世,伦以训哀伤过度而卒,年仅43 岁。
仙舟 :舟船的美称。 隋江总《洛阳道》诗之一:「仙舟李膺桌,小马王戎镳。」
唐李峤《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诗:「仙舟窅将隔,芳斝
暂云同。」
执礼: 1. 赞礼;执守礼制。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2.
指对人的礼节。
敏而好学:意为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
奉问: 侍奉问候。 《汉书•哀帝纪》:「臣愿且得留国邸,旦夕奉问起居,俟有圣嗣,归国守藩。」
驰想: 驰念;遐想。 唐唐彦谦《索虾》诗:「别来岁云久,驰想空悠悠。」
令弟: 1. 古代以称自己的弟辈,犹言贤弟。
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之一:「永绝赏心望,长怀莫与同,末路值令弟,开颜披心胸
。」 唐李嘉佑《送舍弟》诗:「老兄鄙思难俦匹,令弟清词堪比量。」 2. 对他人之弟的敬称。
过省:(I) 探亲;前往看望。 晋葛洪《神仙传•尹轨》:「公度过省之,孝子遂说其孤苦。」(II) 通过省试。
宋苏轼《放榜后论贡
举合行事件》:「伏见祖宗旧制,过省举人,一经殿试,黜落不少。」
惠教: 犹赐教。 《战国策•赵策四》:「赵王曰:‘卿不远赵,而惠教以国事。’」
志道 :1. 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2. 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识」。
《国语•
晋语三》:「志道者勿忘,将及矣!」
笃:音堵。本义:马行迟顿。忠实,不虚伪。沉重。厚。专一。切实;确凿。丰厚。[方言]安稳;确定。深厚。象声词。甚;深。
趋向:(I) 亦作「趋乡」。亦作「趍向」。 1. 前往;前行。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正欲反迷,以寻生道;仓卒罔极,无所趍向。
」2. 归向;趋附。3. 向往;崇尚。4. 途径;方向。5. 趋势。6. 倾向。(II)
1. 志趣,志向。2. 意愿;好恶。3. 行为;举止。
悚息: 1. 谓因惶惧而屏息。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谨拜表以闻,并呈笺草,惧于浅局,追用悚息。」2.
用为书信中的套语。犹惶
恐。 宋苏轼《扬州上吕相书》:「奖饰过分,悚息之至。」悚:音怂。害怕,恐惧:毛骨悚然。
无间 :亦作「无闲」。 1. 没有空隙。指极微小处。
《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知无为之有益。」
《文选•扬雄<解嘲>》:「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李善注:「无间,言至微也。」
晋葛洪《抱朴子·应嘲》:「旷笼天地之外,微
入无闲之内。」2. 指精微的义理。3. 不断;不分。4. 没有隔阂;关系极密。5. 指没有疏远;不要见外。6.
无可非议;无懈可击。
集义 :犹积善。谓行事合乎道义。 《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朱熹集注:「集义,犹言积
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澄问:‘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只是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
故怕。若素行合乎神明,何怕之有!’」
祇悔 :大悔。 《易·复》:「不远复,无祇悔。」 孔颖达疏:「既能速复,是无大悔。」
《后汉书•郎顗传》:「思过念咎,务消祇
悔。」祇:音齐。 【形】 很大。如:祇悔。 盛大。
循理: 依照道理或遵循规律。 《荀子•议兵》:「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从欲:(I) 1. 随顺自己的意愿。 《书·大禹谟》:「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孔传:「使我从心所欲而政以治。」
《荀子•大略》:「维予从欲而治。」 2. 服从于自己的私欲。 《左传•僖公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北
齐书•幼主纪》:「后主则不然,以人从欲,损物益己。」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
而未尝静也。」 (II) 纵欲。
酬酢: 1. 主客相互敬酒,主敬客称酬,客还敬称酢。 《淮南子•主术训》:「觞酌俎豆酬酢之礼,所以效善也。」2.
应对;应付。3. 应
酬交往。4. 斟酌;考虑。5.
诗文唱和。酢:音醋客人用酒回敬主人:酬酢(主客相互敬酒,引申为朋友交往应酬)。酢爵(回敬主人用的酒
器)。
濂溪:"濂溪学派"北宋周敦颐等人创立的理学学派,也称“濂学。周敦颐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因称所创学
派为“濂溪学派”
坐忘 :道家谓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郭象注:「
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内不觉其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
唐孟浩然《游精
思题观主山房》诗:「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清钱谦益《<颜子疏解>叙》:「不违仁者三月也,不违如愚者终身也。忘仁义,忘礼
乐,而至于坐忘也。」
告子:1. 人名。戰國時代,約與孟子同時的學者,兼治儒墨之學,主張人之性是無善無不善的,當時自成一家之言。 2.
《孟子》一書中的篇
名。篇中極言心性,以矯世厲俗。因首章記告子與孟子辨性之說,故以〈告子〉為篇名。
外义:内仁外义,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孟子·告子》中记载:“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参见《答伦彦式书译文》)
前一篇: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
后一篇: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