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答王天宇二·甲戌》

(2019-12-02 10:17:51)
分类: 我读王阳明
王阳明《答王天宇二·甲戌》




甲戌

  承书惠,感感。中间问学之意,恳切有加于旧,足知进于斯道也。喜幸何如!但其间犹有未尽区区之意者。既承不鄙,何敢不竭!然望详察,庶于斯道有所发明耳。 
  来书云:“诚身以格物,乍读不能无疑,既而细询之希颜,始悉其说。”区区未尝有“诚身格物”之说,岂出于希颜邪?鄙意但谓君子之学以诚意为主,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犹饥者以求饱为事,饮食者,求饱之事也。希颜颇悉鄙意,不应有此。或恐一时言之未莹耳。幸更细讲之。 
  又云:“《大学》一书,古人为学次第。朱先生谓‘穷理之极而后意诚’,其与所谓‘居敬穷理’、非存心无以致知’者,固相为矛盾矣。盖居敬存心之说补于传文,而圣经所指,直谓其穷理而后心正。初学之士,执经而不考传,其流之弊,安得不至于支离邪!”《大学》次第,但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若“躬理之极而后意诚”,此则朱先生之说如此。其间亦自无大相矛盾。但于《大学》本旨,却恐未尽合耳。“非存心无以致知”,此语不独于《大学》未尽,就于《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旨,亦或有未尽。然此等处言之甚长,非面悉不可。后之学者,附会于《补传》而不深考于经旨,牵制于文羲而不体认于身心,是以往往失之支离而卒无所得,恐非执经而不考传之过也。 
  又云:“不由穷理而遽加诚身之功,恐诚非所诚,适足以为伪而已矣。”此言甚善。但不知诚身之功又何如作用耳,幸体认之! 
  又言“譬之行道者,如大都为所归宿之地,犹所谓至善也。行道者不辞险阻,决意向前,犹存心也。如使斯人不识大都所在,泛焉欲往,其不南走越北走胡几希矣。”此譬大略皆是,但以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别为存心,未免牵合之苦,而不得其要耳。夫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之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已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识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尝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最工夫切要者,以天宇之高明笃实而反求之,自当不言而喻矣。 
  又云“格物之说,昔人以捍去外物为言矣。捍去外物则此心存矣。心存,则所以致知者,皆是为己。”如此说,却是“捍去外物”为一事,“致知”又为一事。“捍去外物”之说,亦未为甚害,然止捍御于其外,则亦未有拔去病根之意,非所谓“克己求仁,”之功矣。区区格物之说亦不如此。《大学》之所谓“诚意”即《中庸》之所谓“诚身”也。《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格物致知之外,又岂别有所谓诚意之功乎?《书》之所谓“精一”,《语》之所谓“博文约礼”,《中庸》之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皆若此而已。是乃学问用功之要,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谬者也。 
  心之精微,口莫能述,亦岂笔端所能尽已!喜荣擢北上有期矣,倘能迂道江滨,谋一夕之话,庶几能有所发明。冗遽中不悉。













王天宇:?正德九年,他给王天宇写了两封信《答王天宇》。这两封信有一个重点,王天宇在信中说,他立志作圣贤身心学问,但是却不知道

怎么立志。他举了个例子,比如要去北京,却不知道北京在哪里,往北走可能会误走到鞑靼人那里去,往南走可能会误入安南。阳明先生给他

解释《大学》“格物致知”,目的是诚意;给他解释《中庸》“明善”,目的是“诚身”。阳明先生说,“诚身”就是“诚意”。王天宇不理

解动和静的关系,他认为圣贤学静是为了制动。他这个观点接近于《道德经》“静为躁君”。阳明先生告诉他,动和静都在一个心上。王天宇

是徐爱介绍过来的。

感感 :感激。 宋苏轼《与林天和长官书》之三:「小儿往循已数日矣,贱累闰月初可到此,新居旦夕毕工,承问及,感感不已。」


区区:(I)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2. 犹方寸。形容人的心。3. 引申谓真情挚意。4. 形容一心一意。5. 自得貌。6. 拘泥,局限。7. 

愚拙;凡庸。8. 自称的谦词。9. 指国家。10. 谓奔走尽力。区,通「驱」。11. 匆忙;急忙。区,通「驱」。(II) 弯曲,曲折。区,通「

句」。

庶:但愿,希冀。也许;或许。幸而,幸得。

乍:刚,起初:新来乍到。

诚身: 谓以至诚立身行事。 《礼记•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孔颖达

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 宋陆游《上史运使启》:「恭惟某官英姿山立,大度渊渟。不愧于天而不怍于人,卓矣诚身之学。」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格物致知: 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朱子语类》

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明王守

仁《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

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清颜元《四书正误·大学》:「李植秀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

其物,而后知至。’」

莹:明白;觉悟。

次第: 犹规则,规矩。

居敬穷理:中国宋代程朱学派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居敬" 语出《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意为以恭敬自持;"穷理"语见《周易·

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意为穷究万物的道理。程朱理学家认为所谓"居敬",就是"心"的"主一"、"专一"、"自作主宰",不为外物所牵累;

所谓"穷理",就是"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亦即致知明理。因此,"居敬"、"穷理"就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封建

道德的基本原则。


非存心无以致知: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云:“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温,犹燖温之温,谓故学之矣,复时

习之也。敦,加厚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不以一毫私意自蔽,

不以一毫私意自累,涵泳乎其所已知,敦笃乎其所已能,此皆存心之属也。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理义则日知其所未

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此皆致知之属也。盖非存心无以致知,而存心者又不可以不致知。故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

详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圣经: 1. 旧指儒家经典。 隋王通《中说•天地》:「范宁有志于《春秋》,征圣经而诘众传。」 《新唐书•艺文志一》:「自孔子在时

,方脩明圣经,以绌缪异。」 宋王安石《兼并》诗:「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2. 对佛教或其他宗教经典的泛称。

《补传》:?朱子的《格物致知补传》、朱熹《大学》补传。

如使: 设使;倘若。 《孟子•公孙丑下》:「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资斧: 亦作「资鈇」。 1. 利斧。 《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 李贤注引《汉书音义》:「资,利也

。」2. 诛戮,征伐。3. 货财器用。4. 指旅费。

戒舟车:?汉·刘向《说苑·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盖言其危。” 

大都:1. 大概;大抵。2. 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捍:通“悍”。勇猛;强悍。悍本义:勇猛。

克己: 1. 谓克制私欲,严以律己。

求仁:求仁得仁。指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精一 :指道德修养的精粹纯一。语出《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孔传:「危则难安,微则难明,

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

博文约礼: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约,约束。语本《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明归有光《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孔之教曰,博文约礼,精以归一,义以全礼,博以致约,千圣相传之秘,其在兹乎!」

擢:音灼、桌。拔:擢发难数(喻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不清)。 提拔,提升。

迂道 :1. 犹绕道。2. 斜路。引申指不正当的途径或手段。

不悉: 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