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寄希渊·壬申》
(2019-11-23 10:02:28)| 分类: 我读王阳明 |
王阳明《寄希渊·壬申》
所遇如此,希渊归计良是,但稍伤急迫。若再迟二三月,托疾而行,彼此形迹泯然,既不激怒于人,亦不失己之介矣。圣贤处末世,待人应物,有时而委曲,其道未尝不直也。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希渊必以区区此说为大周旋,然道理实如此也。区区叨厚禄,有地方之责,欲脱身潜逃固难。若希渊所处,自宜进退绰然,今亦牵制若此,乃知古人挂冠解绶,其时亦不易值也。
希渊:蔡宗兖(?-?),蔡希渊号我斋,又字希颜,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朝官员、学者。1517年进士,官至四川提学佥事。曾任白鹿洞书院洞
主,蔡宗兖与阳明是同乡,是先生早期弟子的优秀代表,毕生尊王阳明为恩师,服膺阳明心学。蔡希渊主持白鹿洞书院期间,曾邀请先生到白
鹿洞书院讲学。1507年,徐爱、蔡希渊和朱守忠三子被举于乡,前往京师。阳明在赴任龙场途中悄然回到余姚,作《别三子序》赠予三人。然
而,希颜性格耿直,不为当道所喜。1512年,阳明在京师,希颜欲辞官归乡。先生写信给希颜,理解希颜辞官,但有点着急,建议再推迟两三
月,借口生病辞官,这样更好。希颜于1512年辞官回到山阴后,好友朱守忠却赴官浙江金华。先生又写信给希颜,鼓励希颜是成德达材之人,
使希颜更加笃信心学。
托疾: 藉口有病。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诚节》:「知安禄山有异,谋出路,托疾诈死,家人载以归。」
泯然 :1. 辽阔貌。亦形容胸襟开阔。 《列子•汤问》:「其有所触也,泯然无际。」2. 完全符合貌。
《艺文类聚》卷三引晋湛方生《
秋夜》诗:「物我泯然而同体,岂复寿夭于彭殇。」3. 消失净尽貌。
仁人 :有德行的人。 《书·泰誓中》:「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汉贾谊《惜誓》:「悲仁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贼。」
忠恕: 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朱熹集注:「尽己之谓
忠,推己之谓恕。」 《后汉书•章帝纪》:「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恕:本义:恕道,体谅。饶恕,宽恕。
恻怛 :1. 哀伤。 《礼记•问丧》:「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2. 犹恻隐。3.
恳切。
周旋: 亦作「周还」。 1. 运转。2. 谓辗转相追逐。3. 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4. 引申为交往;交际应酬。5.
环绕;盘曲。6. 盘桓
;展转;反覆。7. 照顾;周济。8. 美好;漂亮。
地方 : 古人的一种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 《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道在中央。」
《晋书•天文志上》:「天员如张盖,地
方如棋局。」
绰然:绰然有余,同“ 绰有馀裕 ”,形容宽裕、富馀。
挂冠 :
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五》:「﹝逢萌﹞闻王莽居摄,子宇谏,莽杀之。萌会友人曰:‘三纲绝矣,祸将及人。’即解衣冠,挂东
都城门,将家属客于辽东。」
《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亦载此事。又,南朝梁陶弘景,于齐高帝作相时,曾被引为诸王侍读。他家贫,求作
县令不得,乃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见《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后因以「挂冠」指辞官、弃官。
解绶:解印绶, 解下印绶。谓辞免官职。 《汉书•薛宣传》:「游(谢游)得檄,亦解印绶去。」
宋岳珂《桯史•李敬子》:「敬子解其
意。一夕,解印绶遁去。」
[译文]
有如此遭遇,希渊你归乡的想法也不为过,只是稍嫌急迫了些。若能再迟上两三个月,假托身体有病离开,彼此之间行迹泯然,如此既不激怒
他人,同时也没有失去自己的耿介。圣贤身处末世,待人接物,有时也会迂曲委婉,他们的心未尝不正直。如果把自己看作君子而把他人看作
小人,这就不是仁者忠恕恻隐之心了。
想必希渊会认为我的说法是大费周折,然而道理的确如此。我食朝廷厚禄,有管理地方之责,想要弃职离去固然很难,按说希渊你这种处境,
应该进退自如,如今也有这么多牵制,由此可知,古人挂冠解绶,也很难遇到合适的时机啊。
[本文主旨]
君子处乱世,则庇护自己。懂得委曲求全,也要能进能退,方可保全自身。居庙堂能斡旋,处江湖而绰然。
后一篇:[李群玉]旅游番禺献凉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