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王纯甫二·癸酉》
二
癸酉
纯甫所问,辞则谦下,而语意之间,实自以为是矣。夫既自以为是,则非求益之心矣。吾初不欲答,恐答之亦无所入也。故前书因发其端,以俟明春渡江而悉。既而思之,人生聚散无常,纯甫之自是,盖其心尚有所惑而然,亦非自知其非而又故为自是以要我者,吾何可以遂已?故复备举其说以告纯甫。
来书云“学以明善诚身,固也。但不知何者谓之善?原从何处得来?今在何处?其明之之功当何如?人头当何如?与诚身有先后次第否?诚是诚个甚的?此等处细微曲折,仅欲扣求启发,而因献所疑,以自附于助我者。”反复此语,则纯甫近来得力处在此,其受病处亦在此矣。纯甫平日徒知存心之说,而未尝实加克治之功,故未能动静合一,而遇事辄有纷扰之患。今乃能推究若此,必以渐悟往日之堕空虚矣。故曰纯甫近来用功得力处在此。然已失之支离外驰而不觉矣。夫心主于身,性具于心,善原于性,孟子之言性善是也。善即吾之性,无形体可指,无方所可定,无岂自为一物,可从何处得来者乎?故曰受病处亦在此。纯甫之意,盖未察夫圣门之实学,而尚狃于后世之训诂,以为事事物物,各有至善,必须从事事物物求个至善,而后谓之明善,故有“原从何处得来,今在何处”之语。纯甫之心,殆亦疑我之或堕于空虚也,故假是说以发我之蔽。吾亦非不知感纯甫此意,其实不然也。夫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吾之心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之可求也。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取也。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必曰事事物物上求个至善,是离而二之也。伊川所云“才用彼即晓此”,是犹谓之二。性无彼此,理无彼此,善无彼此也。纯甫所谓“明之之功当何如?人头处当何如?与诚身有先后次第否?诚是诚个甚的?”且纯甫之意,必以明善自有明善之功,诚身又有诚身之功也。若区区之意,则以明善为诚身之功也。夫诚者,无妄之谓。诚身之诚,则欲其无妄之谓。诚之之功,则明善是也。故博学者,学此也;审问者,问此也;慎思者,思此也;明辩者,辩此也;笃行者,行此也。皆所以明善而为诚之之功也。故诚身有道,明善者,诚身之道也;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诚身之始,身犹未诚也,故谓之明善;明善之极,则身诚矣。若谓自有明善之功,又有诚身之功,是离而二之也,难乎免于毫厘千里之谬矣。其间欲为纯甫言者尚多,纸笔未能详悉。尚有未合,不妨往复。
谦下 :谦逊,屈己待人。 《庄子•天下》:「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宋陆游《吏部郎中苏君墓志铭》:「而公色辞
愈谦下。」
明善诚身:出自《礼记中庸》:“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其中,“明善”是指格物穷理然后致知,“诚身”的意思是以至诚
立身行事。
明善: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出自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以真诚为准则是自我修养的关键,弄清楚哪些是好的
言行举动,又是坚持真诚的根本。
诚身 :谓以至诚立身行事。 《礼记•中庸》:「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孔颖达
疏:「言明乎善行,始能至诚乎身。」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如说格物是诚意的工夫,明善是诚身的工夫……诸如此类,始皆落落难
合,其后思之既久,不觉手舞足蹈。」
存心 :1. 犹居心。谓心里怀有的意念。 《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2. 专心;用心着意。
《北齐书•文
宣帝纪》:「始则存心政事,风化肃然,数年之间,翕斯致治。」
宋苏轼《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锷存心三州水利,凡三十年矣。」
克治 :谓克制私欲邪念。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上:「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明史•
陈真晟传》:「又得程子主一之说,专心克治。」
方所 :方向处所;范围。 南朝梁萧统《令旨解法身义》:「若定是金钢,即为名相;定是常住,便成方所。」
圣门: 1. 谓进入圣道之门。
汉扬雄《法言·修身》:「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
」 2. 谓孔子的门下。亦泛指传孔子之道者。 汉班固《幽通赋》:「游圣门而靡救兮,虽覆醢其何补?」
实学: 1. 切实有用的学问。
宋朱熹《中庸章句》题解引程子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
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2. 指有实学之人。
狃 : 因袭,拘泥:狃于习俗。狃于成见。
至善 :1. 最好的办法、情况。 《管子•幼官》:「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尹知章注:「用兵之善者,其唯不战乎!其次善者,虽战而号
令一。」 2. 儒家谓人的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集注:「
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3. 最好。
太平天国何震川《建天京于金
陵论》:「建邦设都,必取至善之地。」
处物 :1. 审识事物。 《国语•鲁语上》:「夫仁者讲功,而智者处物。」 2. 对待人和事物。
《庄子•知北游》:「圣人处物不伤物,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北齐书•司马子如传》:「子如性滑稽,不治检裁……素无鲠正,不能平心处物。」
伊川:程伊川,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
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其政治思想颇受父亲的影响
,推举其父反对王安石新法乃“独公一人”,又说其兄程颢对荆公(王安石)之说,“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极加称许。与其兄程颢不但
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
无妄 :1. 指《易》卦「无妄」。 唐元稹《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诗:「布卦求无妄,祈天愿孔偕。」 2.
谓邪道不行;不敢诈伪。
《管子•宙合》:「奚谓当?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 《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
宋朱熹集注:「诚者
,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3. 指灾祸变乱。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绸缪哲后,无妄惟时。」
刘良注:「无妄惟时
,当穷灾之时也。」4. 意外;不期然而然。 《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