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应与仁通:虞世南《笔髓论》“辨应”章题解

(2018-09-25 10:34:32)

感应与仁通:虞世南《笔髓论》“辨应”章题解

 

 

柯小刚

 

 

在前面的导论课上,我带大家学习过执笔法、用锋调锋方法和一些基本笔势练习,还介绍了一些适合入门的碑帖。 接下来我会先带大家读一些书论和碑帖,同时带大家临写。这学期的书论主要选读虞世南《笔髓论》。我给《笔髓论》作过注解,是用文言文写的,同学们读起来可能比较困难。希望经过课上的讲解,会相对易懂一点。不过,讲解不能代替阅读。我的讲解会很细,可能一节课只讲两句话,甚至可能只是一两个关键词,以便充分展开。目的是帮你打开思路,教你怎样读书。至于通读一本书,终究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

 

这个《笔髓论》注是几年前我在中山大学教书法的时候开始写的。因为书画研究只是我的“副业”,前后利用空余时间,经三年才做完。尤其是前年在美国访学,比较闲,才最后完成。我体会《笔髓论》的内容可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古今文质之变和取象,一是笔法与心术。所以,为了方便教学,我从《笔髓论》的七章文本中选出了一些章句,跟我的注文一起,编成两个部分:一个叫“笔法与心术”,一个叫“象释”。前者是书法的基本笔法和修养方法,后者是对书法的各种取象和领悟。我们先讲“笔法和心术”部分,然后再读“象释”部分。

 

碑帖部分的学习,我们大概会按照时代顺序介绍一些法帖,从先秦到唐宋都会讲到。今天会讲《毛公鼎》。大概介绍之后,我会做一些临写的示范,然后大家自己动手练习。练习的时候,我和助教燕凯、再农、行云等会给大家一些现场辅导。不过,这些辅导可能很有限,因为课上的人数实在太多了。目前正式选课的同学有七十人,再加上社会上来旁听的,将近一百人。这么多人很难开展艺术教学。不过大家热情可嘉,只能克服一下。有的同学可能照顾不到,大家互相体谅一下。

 

作业要求:无论选课的还是旁听的同学,每周要交两张临帖作业。一张是临写当周在课上讲过的碑帖,另一张是你自己选择的主攻碑帖。主攻碑帖自选标准:一定要选择宋以前的法帖,不要选现代人的。宋以后的古人,至少在这个入门课上,我不建议你选。将来有机会深造,可以再写宋、明、清乃至现代。初级阶段一定是以宋以前的法帖为主。

 

碑帖印刷品的选择要注意版本。要买较好藏本的原色印刷品,不要买那种经过现代人自作聪明地PS过的所谓“清晰本”,或者经过现代人打散重排过的所谓“选字本”。这些都不利于感受古人碑帖的原貌气息。这种字帖编辑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把书法理解为“文字美术”,丧失了书法的历史语境和整体气象。至于临帖的方法,我总结了一套“禅修临帖五步法”,将来再专门讲一讲。

 

有同学在微信群里提问说,是不是直接对临真迹最好?那自然是最好,只是条件不允许,除非我们是古代的皇帝或者现在的博物馆馆长。不过,我发明了个方法,大家可以借鉴。我上次带行云和几个学生去苏博看明四家展,我就想办法现场临摹了真迹。首先要准备一个便携画夹,户外写生用的那种,然后用双面胶在画夹的一角粘上一个矿泉水瓶盖,头天晚上在盖子里滴上几滴超浓墨液,第二天就干了,黏在瓶盖里,可以备用,不会流出来。然后要准备一支类似于毛笔的自来水水彩笔,吸满水备用。临摹的时候,可以用自来水水彩毛笔蘸瓶盖里的干墨汁,就可以调成浓淡效果非常丰富的水墨。用于画画绝佳,用于写字也好。我自创的这套便携中国画具可以解决水、墨、砚不便携带的难题,方便带到博物馆临摹古人真迹,也方便带到户外写生。

 


 



 

 

 

感而应之与仁通德能

 

下面我们来读虞世南《笔髓论》。屏幕上显示的文本,有的在方括号外面,有的在方括号里面。方括号外面的大字是虞世南的原文,方括号里面的小字是我的注解。《笔髓论》一共有七章,第一章“原古”,或叫“叙体”;后面依次为辨应第二、指意第三、释真第四、释行第五、释草第六、契妙第七。今天带大家读的文本出自辨应第二。这是一个适合初学的节选本,把比较技术性的方面给大家选出来先了解一下。

 

这里所谓“技术”既包含笔法的技术,也包含“心术”或用心的方法。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难分开,所以放在一块,叫“笔法与心术”。大家先从技术性的角度入手,等到高级阶段再带大家读“象释”这个部分。汉代以来的书论喜欢用大量的取象来讲书法,直到唐代虞世南还是这样。但这个“象”并不是我们今天习惯以为的“形象”,而是“气象”、“意象”、“心象”、“理象”,它必须以笔法和书写实践为基础才能去“体会”,而不是仅仅通过视觉就可以“观察”或“想象”

《笔髓论》“辨应”章讲的就是“笔法”和“心术”的关系。我们不妨先来读一读,以便为“技法的学习”做一个导论,看在“技法”中究竟什么是最根本的大法。我们首先来看“辨应”这一章的题解。为什么《笔髓论》的第二章叫“辨应”?“辨应”是什么意思?大家看我的注解:

 

辨心、手、力、管、毫、字相应之道也。所以应者,感也;所以感者,仁也。感而通之,仁以体之,则部分形名莫非一也,心手笔墨莫不相应也。部分形名,孙子治兵之术也。部伍分编,部分也;旗鼓整合,形名也。此章以兵喻书,分心、手、力、管、毫而思所以一之者,惟仁者能之,故曰辨应。

 

辨什么呢?是辨心、手、力(写字时指、腕、臂的发力)、管(笔管)、毫(笔毛)、字五者之间的相应。这五者之间如何感应?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辨应”。那心、手、力、管、毫、字之间何以相“应”呢?什么叫做“应”呢?譬如我敲一下桌子:梆、梆、梆。我这么一敲,桌子为什么就会发出声音?因为桌子有感于我的敲击而做出反应。这就是“感应”,感而应之。小敲则小应,大敲则大应,其感不同也。那么,在书法中,心、手、力、管、毫、字等不同环节、不同因素之间为什么也能产生相“应”的关系呢?因为它们之间也会相“感”。书法就是“感而应之”之道。王羲之《兰亭序》里就讲了这个道理。

 

《兰亭序》不但是一幅书法名作,也不只是一篇美文,而且也可以读成一篇书论。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就是“感应”:有人与天地、山川、草木的感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等),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感应(“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晤言一室之内”等),还有不同时代的人超越短暂人生的历史文化感应(“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等等)。最后一句话中的“感”字点出了全篇的文眼。如果没有感应,这些天、人、山、水、古、今都将毫无关联、毫无意义。人生的短暂就真的毫无寄托了。

 

有感,然后能有应。然而,为什么会有感呢?“所以感者,仁也”:这是因为,人生而具有“仁”这样一种“性”。孟子说仁、义、礼、智四端本自具足,生来就在心里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这个人心,是每个人受之“天命之谓性”的部分,是生而有之的“性”。希腊人把这种东西叫做dynamis,是一种潜在的、能感于外物而作出回应的能力。人有这样一个“天命之谓性”的仁,所以能感;能感,然后能应。

 

学习书法,最根本的东西是培养能感能应的仁德。这个“德”不是今天教条化地理解的所谓道德守则、道德规范。“德”在古人那里本身就是“能”。德者,得也。人得之于天的东西叫做德。所以古人有个词叫“德能”。什么叫培养仁德呢?就是培养能敏锐地感受事物并作出回应的德能。腿脚有毛病的人去看医生,有时医生会拿小锤子锤患腿,看有没有反应。如果没有反应,这条腿就是“麻木”了。“麻木”就是“不仁”。治疗方法就是逐渐唤醒它的感应能力。

 

书法学习就是要唤醒整个身心的感应能力,救治身心的麻木不仁。学习书法的根源就在于培养这个仁性、德能,这样一种能感受、能反应的能力。在书写的时候,包括在画中国画的时候,书画家常常要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有时可能要在千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做出即时的调整和反应。笔一落纸,它有多少水墨,采用什么笔锋的角度,用多大的力度去提按,行笔速度变化,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时做出多方面的精微反馈和调整。如此敏捷精微的感应活动,只有一个充满仁性感通德能的身心才能完成。

 

感通德能的培养往往会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然后貌似更小实则更大的过程。初学者写字显得很笨。接下来较敏感了,就能发出力量,“务追险绝”,那个时候就开始炫技了,生怕别人看不出他有感觉、能及时作出反应。等到这种敏感涵养日久,反而又会逐渐平淡下来,“渊默而雷声”,寓巧于拙。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如弘一法师,他在中年时有过很雄强外张的北碑阶段,晚年则复归平淡。晚年弘一的字写得非常平静,但里面力度很大、感受很丰富,可以说是暗流汹涌。弘一书法上的变化与他在思想境界上的变化是直接相应的。对于他来说,书法既是生命境界提升的结果,也是提升生命境界的修养方法之一。这就是一个人心性感通德能的培养与书画学习这件事之间双向互动调节的关系。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