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王羲之(李世民)《笔法诀》

(2018-05-31 14:42:56)

我读王羲之(李世民)《笔法诀》

 

《笔法诀》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

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掩。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字是也。 

合勒处勒,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字是也。 

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须上磔扭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箐葩,芟薙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缺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一、收视反听

谓不视不听。形容专心致志,心不旁骛。 

  文选•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李善注:「收视反听,言不视听也。」
  王统照《湖畔儿语》:「因此,我去逛湖的时候,只有收视反听地去寻思些自己的事。」亦作「收视返听」。   梁启超《新民说》第十六节:「其祈焉则必收视返听,清其心以对越于神明。」

二、凝神

聚精会神。 

  庄子•达生》:「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嵇中散》:「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宋沈作哲《寓简》卷六:「每闭门焚香,静对古人,凝神著书。」

三、心正气和
内心正直,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四、
相合,相投:相~。~合。默~。~友。~分(投合无间的情分)。~厚。

五、玄妙
幽深微妙的境界。
唐.孟浩然.遊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初刻拍案驚奇.卷四:「隱娘輩其機玄妙,鬼神莫窺。」
六、心神精神狀態。三國演義.第八回:「吾前日病中,心神恍惚,誤言傷汝,汝勿記心。」紅樓夢.第八十回:「就連菱角、雞頭、葦葉、蘆根,得了風露,那一股清香,就令人心神爽快的。」
七、攲斜攲:三个读音。形声。从支,奇声。本义:用箸夹取。倾斜。古通“”,斜靠着。傾斜。宋.戴復古.九日詩:「醉來風帽半攲斜,幾度他鄉對菊花。」
八、志气
  • 上進的決心與勇氣。禮記.孔子閒居:「志氣塞乎天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九:「曉得沒甚長筵廣席,要做好官也沒幹,都把那志氣灰了。」志向

  • 骨氣、節操。如:「他雖窮居陋巷,卻很有志氣,從不向人搖尾乞憐。」
    九、颠覆物体颠倒,倒翻。和传统与众不同。(1)指颠倒;倒翻。《诗·大雅·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楚辞·九叹·逢纷》:“椒桂罗以颠覆兮。”(2)指灭亡。《诗·王风·黍离序》:“闵周室之颠覆。”改变事物原有的模样。属于一种极端行为。
    十、鲁庙之器宥座之器,攲器。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出自《荀子·宥坐》篇: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对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顾谓弟子曰:"试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
    夫子喟然叹曰:"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子路进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之又损之道也。"

    十一、冲和
    冲:平和;谦虚。淡泊 
    • 性情和平。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神氣沖和,而不知向人所在。」

    • 天地間的真氣。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噓吸沖和,吐故納新。」
      十二、险劲意思是指峻拔有力。多用以指书法。旧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 询 初学 王羲之 书,后更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 崇宁 间, 蔡京 临平寺 额作险劲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视壁上大书一我字,笔力险劲。”
      十三、迟疑游移不定。犹豫不决。
      十四、本义:繁盛的样子。积聚  郁积,阻滞。
      十五、本义:紧迫,急促。聚拢;皱缩 
      十六、三折指三折笔。

       唐太宗 《笔法诀》:“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圆法》:“上点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参见“ 三折笔 ”。谓捺笔有三次波折。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李贽 初潭集·师友四·书画》:" 钟繇 弟子 宋翼 ,每画一波三折笔。"波,捺。参见" 三过笔 "。谓捺笔有三次波折。 唐 欧阳询 《八诀》:"一波常三过笔。"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圆法》:"三过笔中又有三过,如水波之起伏。"


      十七、

      本义:释放。遣,纵也。抒发 运用。使,让 


      十八、笔锋先行

      用笔要旨,中锋大法。


      十九、

      (1) 跳跃 (2) 踢。中国汉字的笔画之一:挑(自左下挑向右上)


      二十、仰策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鞭打。激励,促进。杖。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二十一、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倒伏;横陈 趴伏。


      二十二、(音折)

      (1)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 磔,张也。(2) 汉字书法之一,右下方的捺笔


      二十三、战笔


      战:本义:作战,打仗。后作“颤”。发抖 

      书法或国画笔法之一,行笔战动,以取线条遒劲之效。亦称“颤笔”。即手执着毛笔在写笔划时,提按提按的连续动作,边颤边往前(后或左右)行笔。颤笔取涩势,颤笔时要掌握好颤的度,过度则写出的线条形如锯齿(赵钦仁辑);书画史上,周文矩画人物以“战笔”最有名,代表作是《重屏会棋图》。


      二十四、棱角

      物体上两个平面相交而形成的尖角。

      物體邊緣的接角。

      唐.韓愈.南山詩:「晴明出稜角,縷脈碎分繡。」亦稱為「稜子」。
      二十五、通变語出易經.繫辭上:「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指通權達變。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通變:「凡詩賦書記,名理相因,此有常之體也;文辭氣力,通變則久,此無方之數也。」
      二十六、扭锋黄简:罗君惕先生说:“丑是扭的本字。”很多右旁是“丑”的字,都有
      “扭”的意思。
      扭纽钮杻忸沑狃等,都有“扭”的意思。
      在书法中,“衄锋”其实就是“扭锋”。

      二十七、躏砾
      躏:本义:使力的碾踏。
      砾:本义:小石,碎石。

      二十八、轻浮
      犹轻飘。指茶味不同凡响

      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赞赏不绝。——《红楼梦》


      二十九、薄俗

      轻薄的习俗,坏风气。

      輕賤傳統善良風俗。

      漢書.卷九.元帝紀:「重以周秦之弊,民漸薄俗,去禮義,觸刑法,豈不哀哉!」
      三十、直置直书胸臆,置于文中。谓不用典。 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孙楚缀思,每直置以疎通;挚虞述怀,必循规以温雅。” 周振甫注:“直置疏通,盖即沉约所谓‘直举胸臆,非傍诗史’也。”
      三十一、采摭摭:音执。採摘、拾取。漢.孔安國.書經序:「研精覃思,博考經籍,採摭群言,以立訓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
      三十二、箐葩
      箐:山间大竹林。竹木丛生的山谷 箐谷(竹林丛生的山谷);箐峒(竹林中的山洞);箐砦(竹木丛中的山寨);箐道(竹木丛中的山路)
      葩:本义:草木的花。
      三十三、芟薙意思为刈除;开垦。芟:音删会意。从殳。殳,兵器。以殳除草。本义:铲除杂草。
      薙:音替。除草。删削。通“剃”。剃头。
      三十四、芜秽1·雜草叢生,土地荒廢。楚辭.宋玉.九辯:「農夫輟耕而容與兮,恐田野之蕪穢。」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彼南山,蕪穢不治。」荒廢、荒蕪2·比喻作姦敗德的人。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楊戲傳:「翦除蕪穢,惟刑以張。」
      三十五、众多。庶,屋下众也。也许;或许 但愿,希冀。
      三十六、翰墨翰,製筆的鳥毛。翰墨指筆墨。比喻文章、書法。文選.曹丕.典論論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三十七、脱专执自贤
      脱:本义:肉去皮骨。倘若,或许。专执:犹固执。

       《南齐书·萧坦之传》:“﹝ 萧坦之 ﹞刚佷专执,羣小畏而憎之。” 清 龙启瑞 《春秋王不称天辨》:“捨明明可据之传,而倡为异説,是欲专执己见,而不顾削足而适屨也。”


      三十八、衡鉴

      • 秤子和鏡子。比喻辨別是非善惡的準繩。宋.范仲淹.上執政書:「賞罰者,天子之衡鑑也。衡鑑一私,則天下之輕重妍醜,從而亂焉。」

      • 評估、鑑定。十國春秋.卷三十一.南唐.伍喬傳:「無何,覆考榜出,喬得第一,洎貞觀次之,時稱主司精衡鑑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