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李世民《指意》(一说王羲之文)

(2018-05-30 11:25:51)
我读李世民《指意》

原文(一称《笔法诀》,又称是王羲之的)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所資心副相參用,神氣沖和為妙,今比重明輕,用指腕不如鋒鋩,用鋒鋩不如沖和之氣,自然手腕輕虛,則鋒含沈靜。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書意者,一點一畫皆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縱放類本,體樣奪真,可圖其字形,未可稱解筆意,此乃類乎效顰未入西施之奧室也。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動而手均,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指意   1.  旨意,意向。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论》:「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
  宋苏辙《论黄河东流札子》:「臣观其指意,虽名为减水,其实暗作回河之计也。」


 2.  内容意义。
  清方苞《读<古文尚书>》:「其本文缺漫,及字体为伏生之书所不具者,不得不稍为增损,以足其辞,畅其指意。」

 3.  稽考其意。指,通「」。
  管子•宙合》:「此言指意要功之谓也。」
  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管子》:「指应读作稽,稽犹计也。」 

一、

(1) (会意。从示申。“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本义:神灵)

(2)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阳之精气曰神。精神。神韵;韵味。表情;神色。神奇;神异。

神采。精魄:精神灵魂,灵性。态度:形态、风采。

二、精魄

精神魂魄, 精神气魄。

  汉徐干《中论•夭寿》:「夫形体者人之精魄也,德义令闻者人之荣华也。」
  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受诏之日,精魄飞散,靡所投死。」
  宋苏舜钦《哭曼卿》诗:「唯君颜色不复见,精魄飘忽随朝霞。」
明宋濂《见山楼记》:「濂之学识缪悠,立言无精魄,难以传远。」
  明宋濂《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初君为童子时,属文辄有精魄。」

三、態度
人的舉止神情。
    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呂氏春秋•去尤》:「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氣勢;姿態。 
    ·陸龜蒙《送侯道士還太白山序》:「侯生嘗應舉,名,作七言詩,甚有態度。」 
    ·晏幾道《浣溪沙》詞:「腰自細來多態度,臉因紅處轉風流。」 

四、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心中。心里。思想。精神。
此指笔之主毫,笔心。笔心。指笔的主毫,主锋。

五、勁健

 1.    
強健有力。
    後漢書•西域傳•鮮卑》:「﹝鮮卑﹞稱兵十萬,才力勁健,意智益生。」 
    新唐書•北狄傳•黑水靺鞨》:「人勁健,善步戰,常能患它部。」 
 
 
 2.    
謂藝術風格剛勁雄健。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勁健」之目。 
    ·嚴羽《答吳景仙書》:「·諸公之詩,如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夫子時氣象。」

六、副毛:

副:本义:用刀剖开。辅助职务;副手;助手。

副毫。是指包裹在笔锋四周的一些较短的毛。笔如没有尖锋便写不出笔划中最细的部分,锋尖长了,才能写出飘洒的恣态。毛笔即要尖锋长,又要有一定量的“副毫”(副锋)帮助它围在主锋的周围,加强主锋的力量,同时还增加笔的使用寿命。
以副毛为皮肤:副毛,指主毫外围的部分,即副毫。副,有辅佐之意。刘载《艺概·书概》:“笔心,师也;副毫,率徒也。”皮肤,字的外表色泽。运笔时,整个笔锋全部着纸,则万毫齐力,不但字有筋骨,外观也圆满滋润。

七、溫潤
溫和柔潤。本指玉色,後用以形容人或事物的品性。
    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 
    孔穎達疏:「溫潤而澤仁也者,言玉色溫和柔潤而光澤,仁者亦溫和潤澤,故云仁也。」 
    戰國··宋玉《神女賦》:「貌豐盈以莊姝兮,苞溫潤之玉顏。」 
    ·潘炎《清如玉壺冰》詩:「溫潤資天質,清貞稟自然。」 

八、
本义:钱财。天赋;天资。凭借。取,取用。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九、參用
間雜而用;兼用。
    南朝··沈約《南郊赦詔》:「軍政國容,事緒非一。刑禮參用,未臻和簡。」 
    ·顧炎武《菰中隨筆•佐領官不宜部選》:「臣聞古者,計戶以貢士,量官而署吏,故官不乏吏,士不乏官,士吏官員,必相參用。」 

十、神氣 
1.    神妙靈異之氣。
    禮記•孔子閑居》:「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 
    孔穎達疏:「神氣,謂神妙之氣。」 
 
 
 2.    
指道家所謂存養於人體內的精純元氣。 
    莊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闚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 
    郭象注:「夫德充於內則神滿於外。」 
   
 
 3.    
精神氣息。 
    ·仲長統《昌言下》:「和神氣,懲思慮,避風濕,節飲食,適嗜欲,此壽考之方也。」 
  

 
 4.    
指神志。 
    太平廣記》卷四二八引·薛用弱集异記•裴越客》:「群婢漸以湯飲灌之,即能微微入口。久之,神氣安集,俄復開目。」 
 
 
 5.    
神情,神態。 
    後漢書•蔡邕傳》:「和液暢兮神氣寧,情志泊兮心亭亭。」 
    三國··嵇康《幽憤詩》:「仰慕·,樂道閑居;與世無營,神氣晏如。」 
 
 
 6.    
指事物的狀態、狀況。 

 
 7.    
風格氣韻。 
    南朝··何遜《答江革聯句不成》詩:「日余乏文幹,逢君善草札,工拙既不同,神氣何由拔。」 
    ·姜夔續書譜•總論》:「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 
 
 8.    
神采煥發;有生氣。 
    ·俞文豹《吹劍錄》:「﹝杜甫﹞《禹廟》詩:‘雲氣生虛壁,聲走白沙。’一‘生’字、‘走’字,古廟頓有神氣。」 
 
 
十一、沖和 
 1.    淡泊平和。
    ·袁宏《後漢紀•靈帝紀》:「此子神氣沖和,言合規矩,高才妙識,罕見其倫。」 
    南朝··沈約《雍雅》之二:「屬厭無爽,沖和在御。」 


 
 2.    
語本《老子》:「沖氣以為和。」後以「沖和」指真氣、元氣。 
    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談者又以先生噓吸沖和,吐故納新。」 
    張銑注:「沖和,謂真氣也。」  
神气冲和:精神气韵恬静中和。 

十二、比重明轻
比较轻重。锋芒:指笔锋。手腕轻虚:手腕放松自然,执笔指实掌虚。
 

  十三、 鋒鋩
指書畫的筆鋒。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鋩。」 
    ·姜夔續書譜•用筆》:「不欲多露鋒芒則不持重,不欲浮藏圭角則體不精神。」 
    ·曹士冕法帖譜系•大觀太清樓帖》:「吾家收·間所拓前十卷,字畫有鋒芒,且無損缺。」

十四、輕虛
 1.    輕而不實。
    ·陸機《浮雲賦》:「有輕虛之豔象,無實體之真形。」 
  
 
 2.    
猶平易,淺顯。用於形容語言文字。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五:「然·猶用奇字重字,·唯用平常輕虛字,而妙麗古雅,自不可及。」 

十五、沈靜
 1.    沉穩閑靜;平靜。 
    《逸周書•官人》:「沈靜而寡言,多稽而險貌,曰質靜者也。」 
    ·杜甫《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胸襟日沈靜,肅肅自有適。」 

 2.    
寂靜。 
十六、心合于气
心,指思想意念。气,哲学上讲“气“是宇宙中的物质存在,这里也指气韵。



十七、虞安吉

生平不详。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说他为晋人。并列其正、草、大篆为上之下品。王羲之有《虞安吉帖》

十八、书意
书法的神髓。
  唐窦臮《述书赋》下:「汉王童年,自得书意。」
书法的意趣。

十九、象本
本,临本,摹本。“象本”即与临本临摹得非常相像。

二十、纵放类本,体样夺真
放,通“仿”。纵然摹仿得和临本一模一样,非常逼真。

纵放:雄健奔放。
  南史•王僧虔传》:「孔琳之书,天然纵放,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
  宋曾巩《<尚书省郎官石记>序》:「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可怪,近世未有。」
  金史•赵秉文传》:「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

体样 : 格式,式样。 

二十一、未可称解笔意
不能称得上理解笔意。

二十二、效顰



即效矉。

    ·李白《古風》詩之三五:「醜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納蘭性德《靈岩山賦》:「有目空懸,無心效顰。」 

效矉: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后以「效矉」为不善摹仿,弄巧成拙的典故。 

二十三、奧室
內室;深宅。
    後漢書•梁冀傳》:「堂寢皆有陰陽奧室,連房洞戶。」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世人或端坐奧室,不妨言笑。」 
    ·陸游《雨悶示兒子》詩:「重裘坐奧室,時序真強名。」 

借“东施效颦”的故事喻学习书法只摹其形,而不懂其奥妙所在。

二十四、始学得其粗
开始学书临摹字的外表,仅得皮毛,未得其精:没有得到书法的精髓。

二十五、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
用笔太慢字则滞浊无筋,用笔太快则病弱而缺乏骨力。

二十六、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
横笔侧锋会因为运行钝慢而字迹臃肿,竖笔直锋运行又会使字形干枯而筋骨裸露。

二十七、心动而手均
随心而动,用力均匀。

二十八、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方圆都能书写自然,合乎规矩。

中規



 1.    
同圓規相符。
    荀子•勸學》:「鞣以為輪,其曲中規。」 
 
 2.    
引申為合乎准則、要求。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 
    ·白居易《寓意詩》之一:「天子建明堂,此材獨中規。」

中矩


合乎曲尺的标准。 

  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
  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
  汉崔瑗《草书势》:「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员不副规。」

二十九、思與神會,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自己的意会与神韵融为一体,达到自然天成。

不知所以然而然:然:这样。
微妙到了极致,头脑不知它的道理,眼睛不见它的形态,不知为什么是这样却就是这样,称为神道。无具体形态,常理无法揣磨,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形容它的玄妙,这就是道
《庄子·秋水》:“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自然者,物见其然,不知所以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

译文

字以神采为灵魂,若无神采,字就没有姿态风度;以主毫表现字的筋骨,主毫若没有弹性,字就不能劲健有力;以副毫表现字的“皮肤”,副毫如不圆顺,字就不光泽温润。主毫与副毫相互合用,万毫聚力,“神”与“气”相冲和最为奇妙。比较一下轻重,运用指腕不如运用笔锋,运用笔锋不如气性冲和,这样才能手腕轻虚,笔锋也就自然沉静。写字时意念与气韵相融合,心神互用,只要心意沉着冷静就可以了。虞安吉说:不懂得书法意趣的人,虽然一笔一画都像临本,这是自取其拙,怎么能叫书法呢?即使写得和范本一模一样,也只能是学得形似,还不算明白其笔意,这就像东施效颦一样,根本不知道西施美在何处。所以初学书法仅学其外表,得其粗略,根本未学到其精髓。书写太慢则滞浊少筋,太快又病弱无骨。横用锋侧执笔会因为运行迟缓而字迹臃肿,竖笔直锋运行又会使字形干枯而筋骨裸露。等到有所领悟的时候,手自然会随心而动,挥运自如,该圆的圆,该方的方,方圆都合规矩,粗处能够细挺,细处能够劲健,长短合宜,没有显得太过或不足之处。意态与神韵自然融合,浑然一体,就达到了随心所欲、不期然而然的书写境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