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萧衍《草书状》

(2018-04-16 07:09:38)
我读萧衍《草书状》

萧衍《草书状》

蔡邕雲: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鋒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杜氏之變隸,亦由程氏之改篆,其先出自杜氏,以張為祖,以衛為父,索范者、伯叔也。二王父子、可為兄弟,薄為庶息,羊為僕隸,目而敘之,亦不失倉公觀鳥跡之措意邪。但體有疏密,意有倜儻。或有飛走流注之勢,驚疏峭絕之氣,滔滔閒雅之容,卓犖調宕之志,百體千形,而呈其巧,豈可一概而論哉?皆古英儒之撮撥,豈群小皂吏所能為?因為之狀曰:

疾若驚蛇之失道,遲若綠水之徘徊,緩則鵶行,急則鵲厲,抽如雉啄,點如兔擲。乍駐乍引,任意所為。或粗或細,隨態運奇,雲集水散,風囬電馳,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萄之蔓延,女蘿之繁縈,澤蛇之相絞,山熊之對爭,若舉翅而不飛,欲走而還停,狀雲山之有玄玉,河漢之有列星。厥體難窮,其類多容,婀娜如削弱柳,聳拔如嫋長松,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縱橫如結,纏綿如繩,流離似繡,磊落如陵。煒煒燁燁,奕奕翩翩,或臥而似倒,或立而似顛,斜而複止,斷而還連,若白水之遊群魚,叢林之掛騰犬員,狀眾獸之逸原陸,飛鳥之戲晴天,象烏雲之罩恒嶽,紫霧之出衡山,巉岩若嶺,脈脈如泉,文不謝於波瀾,義不愧於深淵,傳志意於君子,報款曲於人間,蓋略言其梗概,未足稱其要妙焉。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其先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范者,伯叔也。二王父子可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目而叙之,亦不失仓公观鸟迹之措意邪!但体有疏密,意有倜傥,或有走流注之势,惊竦峭绝之气,滔滔闲雅之容,卓荦调宕之志,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皆古英儒之撮拨,岂群小、皂隶之所能为?因为之状曰: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雅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及其成也,粗而有筋,似蒲葡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泽蛟之相绞,山熊之对争。若举翅而不飞,欲走而还停,状云山之有玄玉,河汉之有列星。厥体难穷,其类多容,炯娜如削弱柳,耸拔如袅长松;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纵横如结,联绵如绳,流离似绣,磊落如陵,暐暐晔晔,弈弈翩翩,或卧而似倒,或立而似颠,斜而复正,断而还连。若白水之游群鱼,藂林之挂腾猿;状众兽之逸原陆,飞鸟之戏晴天;象乌云之罩恒岳,紫雾之出衡山。巉岩若岭,脉脉如泉,文不谢于波澜,义不愧于深渊。传志意于君子,报款曲于人间,盖略言其梗概,未足称其要妙焉。


一、诸侯

封建時代列國的國君。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至湯王時,為諸侯與葛為鄰,葛君不道,苦虐其民,湯王伐之。」
侯:象形。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甲骨文字形,象射侯张布著矢之形。本义:箭靶。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间的尊称。
争长
犹争霸。
  唐魏征《赋西汉》诗:「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
  清钱谦益《贺中泠<净香稿>序》:「余闲居无事,尚欲以桑榆之末光,与中泠争长于黄池。」

三、
形声。本义:檄文。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四、驿
形声。从马,睪声。本义:古代供传递公文或传送消息用的马。
五、赴急
奔赴急難,設法營救。穀梁傳.僖公元年「言次,非救也」句下范甯.集解:「救,赴急之意。」
六、流行於晉代以後的草體書法。東漢張芝所創,有別於章草。今草係在章草基礎上結合楷法,而去除章草波磔的筆法,一筆寫成,連綿不斷,即偶有不連,筆意亦不斷。唐.張懷瓘.書斷上:「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若懸猿飲澗之象,鉤鎖連環之狀,神化自若,變態不窮。」亦稱為「破草」。
七、杜氏

杜度,字伯度。生卒年不详,他是汉章帝时的人,做过齐相。号称"草圣"的张芝,曾经说自己的书法"上比崔、杜不足"。这里说的杜就是杜度。崔,是东汉另一位章草书法名家崔瑗,而崔瑗是杜度的学生。

杜度的书迹今天是看不到了,但据看过他书迹的三国时魏人韦诞说,是"杰有骨力而字画稍瘦,若霜林无叶,瀑水飞迸"(张怀瓘书断》引)。晋卫恒四体书势》说:"齐相杜度号善草书,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梁时庾肩吾书品》列其书品为上之中,唐张怀瓘《书断》列其章草为神品,草书大家怀素称他的章草"天然第一"


八、以为父

 

卫凯(?—229),字伯儒,受儒学传家的影响。

  年轻时就学有成就,以才学箸称,尤其以文章而名扬于世。

  曹操为魏王时,卫凯与王粲并典制度。

  汉魏禅代,他受曹丕指派,作为汉朝侍郎,代汉室起草禅让的文诰

  曹魏文帝、明帝两朝先后被封为亭候、乡候,执掌朝廷的礼制和文史图籍。

  他“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

隶草書體名。由古隸減省筆畫、快速草寫而成的一種書體。


 

九、范怀约 


[南朝·梁]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梁东宫侍书。能隶书,尤工正书,方正循纪,修短合度。《南史·颜协传、庾元威论书、述书赋》

十、薄为庶息

1·薄:
薄绍之,字敬叔(书史会要作钦叙),南朝宋人,丹阳(今安徽省当涂东)人。官至给事中。善书,宪章小王,风格秀异。尤工行、草,行草倜傥,时与越羊欣并称为"羊、薄"。

2·庶息:庶子

庶子
旧时指嫡子以外的众子;亦指妾所生之子。
  仪礼•丧服》:「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
  贾公彦疏:「庶子,妾子之号,适妻所生第二者,是众子,今同名庶子,远别于长子,故与妾子同号也。」
  胡培翚正义:「长子、众子与适子、庶子,名异实同。凡长子者,则不独长子之弟为众子,而妾子亦为众子。言适子,则不独妾子为庶子,而适子之同母弟亦为庶子。经中凡以适对庶言者,适为适长一人,其余皆庶也。」
  礼记•内则》:「适子、庶子见于外寝。」
郑玄注:「庶子,妾子也。」

庶:
庶,屋下众也。——《说文》。百姓;平民 
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相对:~子(妾生的儿子)。~母(嫡出子女称父亲的妾)。~姓(古代称与帝王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

息: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 1)滋息;生长 

(2)亲生子女 。

汝息为我子,汝亲为我翁。——张籍《董公诗》

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十一、羊为仆隶


1·羊:

羊欣(370-442),东晋南朝宋时泰山郡南城县人。王献之之甥。著名书法家。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贴》、《大观帖》、《闲旷帖》等。


仆隶

奴仆。 
  列子•仲尼》:「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
  晋袁宏《后汉纪•桓帝纪》:「王成者,固之仆隶也。」
  唐姚合《送孙山人》诗:「尘土衣裳重,腥膻仆隶饥。」


 


十二、

看,视。

十三、仓公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十四、鸟迹

鸟的爪印。

  孟子•滕文公上》:「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宋司马光《夏日西斋书事》诗:「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清曾国藩《致刘孟容书》:「古圣观天地之文,兽迮鸟迹而作书契。」


十五、措意

1·留意、注意。孔子家語.卷二.致思:「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先生微矜於談道,又不讓乎當仁,亦未巨過也,願二子措意焉。」2·文章的立意。宋.許顗.彥周詩話:「兵火間散亂不可復得,略記其敘數句,以見其措意。」
十六、与“”相对。“体”与“”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是“体”的外在表现。
此指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
十七、疏密稀疏与稠密。
  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斑闲赋白,疏密有章。」
   南朝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上王羲之书》:「试笔成文,临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
  明谢肇浙《五杂俎•人部三》:「古无真正楷书……至国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

十八、倜傥 1.  卓异,不同寻常。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纪,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宁元年》:「﹝刘殷﹞博通经史,性倜傥有大志。」
胡三省注:「倜傥,卓异也。」


 2.  豪爽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
  三国志•魏志·阮瑀传》:「瑀子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章丘李孝廉善迁,少倜傥不泥,丝竹词曲之属皆精之。」

 

十九、流注 流入;贯注。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丑涂之水。」
  唐吕岩《忆江南》词:「丹田流注气交通,耆老反婴童。」

二十、惊竦(悚)


 惊慌恐惧;震惊。 
  后汉书•羊续传》:「令长贪洁,吏民良猾,悉逆知其状,郡内惊竦,莫不震慑。」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有鲤鱼数十头,飞集堂下,坐者莫不惊悚。」


二十一、峭绝

 1.  陡削耸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城在川北源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
  新唐书•南蛮传下·扶南》:「居山穴,四面峭绝,人莫得至。」
  

 2.  形容性格严正。
  宋叶适《<东溪先生集>序》:「庆元元年,还至南徐州,病甚,腰膂不能据身,脉乍有乍无,神将离形,犹峭绝凛立,谆谆皆仁义语。」


二十二、滔滔

 1.  大水奔流貌。
  《诗·齐风·载驱》:「汶水滔滔,行人儦儦。」
  毛传:「滔滔,流貌。」
  汉王粲《赠文叔良》诗:「瞻彼黑水,滔滔其流。」


 2.  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
  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王逸注:「滔滔,行貌。」
  宋梅尧臣《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3.  盛大;普遍。
  《诗·大雅·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孔颖达疏:「滔滔然多而广大者,令之顺此东流以行征伐。」
 

 4.  和暖;和乐。
  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王逸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
  南朝宋谢灵运《善哉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二十三、闲雅

 1.  闲,通「」。形容举止情趣娴静文雅。
  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
陈奇猷校释:「闲雅即娴雅。《后汉书•马援传》注:‘娴雅犹沉静也。’」
 

 2.  闲,通「」。指文辞或言辞优雅。
  晋陆机《文赋》:「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八:「有诗集数十篇,闲雅清淡,不作晚唐体,自成一家。」


二十四、 卓荦

荦:音骆。形声。从牛,劳省声。本义:杂色的牛。特出,明显。


超绝出众。 
  后汉书•班固传》:「卓荦乎方州,羡溢乎要荒。」
李贤注:「卓荦,殊绝也。」
  晋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宋王安石《次韵欧阳永叔端溪石枕蕲竹簟》:「公材卓荦人所惊,久矣四海流声名。」


二十五、调宕

调: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声音调和;协调。(1)转动。(2)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宕:(1) 洞穴;洞屋 。

宕,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碭省声。——《说文》。按,字从宀,洞屋当为本训。洞屋者,四围无障蔽之谓。

(2) 放纵,不受约束。

二十六、百体

 1.  人体的各个部分。
  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夫人生百体坚彊,手足便利,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岂非士之愿

 2.  百官的部属。
  国语•郑语》:「合十数以训百体。」
韦昭注:「贾唐云:‘百体,百官各有体属也。’」

 3.  书法的百种书体。
  南朝梁庾元威《论书》:「湘东王遣沮阳令韦仲定为九十一种,次功曹谢善勋增其九法,合成百体。」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针书……半草书。」


二十七、巧媚争呈

 1.  机灵而善谄媚。
  新唐书•皇甫镈传》:「镈乃益以巧媚自固,建损内外官禀佐国用。」
  宋史•宦者传三·童贯》:「童贯,少出李宪之门。性巧媚,自给事宫掖,即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顺承。」

 2.  形容姿态美好。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却要》:「﹝却要﹞而巧媚才捷,能承顺颜色,姻党亦多怜之。」
  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二引无名氏《草书势》:「百体千形,巧媚争呈,岂可一概而论哉!」

呈:形声。从口,壬声。本义:平。(1)呈现,显现,显露。(2) 献 


二十八、英儒

犹硕儒。学识渊博的儒士。 
  晋郭璞《<尔雅>序》:「《尔雅》者,盖兴于中古,隆于汉氏……英儒赡闻之士,洪笔丽藻之客,靡不钦玩耽味,为之义训。」
  南齐书•乐志》:「宜集英儒,删纂雅乐。」
  《增修诗话总龟》卷二四引宋潘若同《郡阁雅言》:「张佑素藉诗名,凡知己者皆当世英儒。」


二十九、撮拨

1·撮:形声。从手,最声。本义:用手指抓取粒状物。(1) 摘要,摘取。(2) 聚合;聚拢 

2·拨:形声。从手,发声。本义:治理。(1) 拨动、拨开。(2) 弹拨。


三十、群小

1·眾小人。後漢書.卷十五.來歙傳:「歷、諷等不識大典,而與群小共讙譁。」2·眾姬妾。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3·眾小國。史記.卷三十.平準書:「有國強者,或并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4·谓社会地位卑下的人们,一般指名门望族以外的庶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

三十一、皂隶旧时衙门里的差役。皂:皂斗的略称(指栎实、柞实等),其壳斗煮汁,可以染黑,本作“皁”,后作“皂”。黑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