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有名姓的四位书家
(2017-10-06 14:16:07)秦代有名姓的四位书家
程邈,秦代书法家。字元岑,生卒年不详,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人,一作下杜(见许慎《说文解字叙》)、下邳人(见庾肩吾《书品》)。
隶书又名佐书、史书,是秦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能帮助书写者达到篆书所难以达到的简易快速书写的新书体。它字体方形,线条平直,粗细有致,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三千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轻时,工作便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的人,统一天下后,要推动的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又那么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的工作着。《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换句话说,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书,是以石(一百二十斤)为单位,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当时纸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而且自我要求,不批示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可见秦始皇的确是在夜以继日的工作。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同时,"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后来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秦隶的出现,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汉隶结体用笔富于变化的特点,又影响和促进了楷书和其他书体的形成及风格的多样。直到如今,隶书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字体,并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三、胡毋敬
胡毋敬,又作胡母敬,姓胡毋,是中国秦朝人物,著名书法家,担任太史令。
关于胡毋生的事迹,<汉书·儒林传)说: 胡毋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为 景帝博士。与董仲舒同业,仲舒著书称其德,年 老,归教于齐,齐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孙弘亦 颇受焉。 胡毋是复姓,“毋”字有的本子作母,(史记·儒林列传>司马贞<索隐>云:“毋音无。”<汉书>作“胡母”也应读毋。秦有太史令胡毋敬,后汉时有胡毋班均是。据后汉戴宏(公羊序>云:“子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与弟子胡毋子都著于竹帛。”(《春秋公羊传·何休(公羊解诂序)>徐彦疏引)公羊学在公羊寿、胡毋生之前都是口耳相传,到汉景帝时乃由公羊寿与胡毋生著于竹帛,才有定本的(春秋公羊传>,可见胡毋生对公羊学的建立贡献是很大的。
胡毋敬,秦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胡毋敬。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妙品》亦谓胡毋敬“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对创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贡献。作品无考。
胡毋敬本为秦栎阳狱吏,后为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与李斯、赵高共同省改大篆成为小篆书体,作《博学篇》。在创制小篆并使之规范化的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朝时期,由丞相李斯编的《苍颉》,中书令赵高编的《爰历》,太史令胡毋敬编的《博学》,都是用法定的小篆字体编写的字书。这些字书同时教授字体和语法,也成为当时蒙童读书识字的标准版本。西汉初,乡里的书师将秦代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此后,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总的来看,魏晋以前所有的蒙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字书,以提供标准字体为主,兼作识字教材。这些字书基本上都佚失了,现仅有《急就篇》保存完整。
四、赵高
赵高(?-前207),嬴姓赵氏。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赵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中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谓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罐《书断》卷上《大篆》日:“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著有《爰历篇》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