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岩摩崖石刻

标签:
佛学 |
【胡公岩摩崖石刻·2005年公布为浙江省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胡公岩摩崖石刻在余姚胜归山,此山为余姚的座山和风脉所在,光绪《余姚县志》云:‘胜归山,在余姚邑治北数里,世传晋刘牢之胜孙恩归,屯师于此,故名’。后因历代在此山取石他用,所以俗称打石山。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绩溪人胡宗宪就任余姚知县,为保护属邑风水,即写定书契,捐银赎买胜归山,并将山地归官,至此胜归山开山取石之风才被遏制,重还了姚邑葱茏秀丽之北山。后来,胡宗宪一直带兵抗倭在浙东前线,屡屡取得大捷,护佑了一方安宁,百姓为纪念这位曾经的父母官,于是在嘉靖三十四年自发在胜归山雕凿胡宗宪像,以示尊怀,即今胡公岩。在此后的数百年间,附近山崖旁又陆续雕凿了十余座造像及各类题刻,形成了浙东一处从明至民国独特的石刻文化遗存。
胡公岩现存摩崖造像14躯,其中年代最早为现观音阁的原胡公像,有边款记之为嘉靖乙卯年,但可惜的是当年的胡公像没能留存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后来重塑的观音大士像;年代最晚是胡公殿胡公造像,刻凿于民国三十五年;胡公岩摩崖还有许多名人格言题刻,绝大多数没有纪年,艺术价值亦一般。有说胜归山(包括胡公岩)在文革中毁掉了一批近现代名人造像及题刻,将信将疑吧,如有的话,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名人题刻,应该都是照葫画瓢之类的作品吧。
也许是好的东西看的多了,猛然间看到如此‘野’的作品,思维竟一时混沌无比。慢慢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渐渐发现‘野’居然也有‘野’的味道·····
------------------------
▼
胡公殿胡公造像(民国)
胡公造像位于胡公岩造像群中部,壶门形龛,龛上横方镌有‘胡公殿’三大字,无款,龛内凿半身人像:胡公身着官袍,头戴纱帽,左手拈长须,右手扶案板,一副懔然办公的模样,案前浅刻有‘胜归’二字;龛东侧刻有胡宗宪简历一方,落款为‘民国三十五年·黄胄敬书’,西侧则刻捐助人名讳及钱额。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号梅林,明徽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嘉靖十九年知益都县,以艰归;嘉靖二十八年任余姚县令,有政声;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嘉靖三十四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嘉靖三十五年迁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嘉靖三十九年以平海盗汪直功加太子太保,晋兵部尚书;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被捕入狱,次年革职还乡;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被再问罪,同年十一月初三死于狱中,终年五十四岁。隆庆六年,得以平反昭雪,并录平倭功入国史;万历十七年,赐葬故里天马山,追谥‘襄懋’。
关于胡宗宪其人,历史上纷争颇多,有说是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亦有说是奸邪佞臣、媚上欺君之徒。笔者认为在国家、民族大义面前,其他任何皆可虚化、搁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 胡公岩石刻(明)
△边款:赐进士知余姚县巴郡李伯生
【按】:李伯生,明四川巴郡人,进士出身,嘉靖三十五年任余姚县令。
【注】:关于胡公岩摩崖石刻,在清光绪《余姚县志》有这样记载:“胜归山摩崖·嘉靖四十年。胡公岩·‘嘉靖辛’
------------------
势利者难以经久——诸葛亮语
----------------
辩经罗汉造像位于胡公岩摩崖中部,为一大型圆雕石刻。两位罗汉相对而坐,一位罗汉举手投足,侃侃而谈;另一位罗汉则手展经卷,似持有异议而若有所思般。该组石刻身体比例极不协调,但场景刻画富世俗化,形象滑稽可笑,别开生面。
-----------------
--------------------------
▼ 释迦牟尼佛造像(民国)
释迦牟尼佛立像位于胡公岩摩崖东侧,高6.12米,呈旃檀佛造型;佛像头顶螺髻,方脸长垂,表情敦厚慈祥;穿双领下垂袈裟,着裙衣;胸口饰万字符,以示吉祥德明,为佛像‘八十种’妙好之一;右手下垂结与愿印,右手屈臂上仰结施无畏印;脚踩三重莲瓣,端庄相严。像顶摩崖刻‘佛光普照’四字,边款为‘民国乙亥年·胡世锠敬’字样。该立佛整件雕刻水平一般,惟在衣饰的处理上有稍许出彩。
---------------
-----------------
(一):先总理说佛教为救世之仁。
(二):天下事坏於懒与■。
(三):无心者明,无我者公。
(四):酒色为伤身败德之本,嫖赌为事业失败之因。
(五):少杀生命,最可养心、最可惜福;一般皮肉,一般痛苦物,但不能言耳。
--------------
世俗化是民间化的应有之义,中国佛教民间化过程中的世俗化倾向在济公身上有诸多体现。从外形来看,佛教向来注重形象,佛、菩萨都是相好庄严,又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故行住坐卧均有讲究。而济公却形貌丑陋示人:面黄如蜡、骨瘦如柴、眉如扫帚、鼻孔撩天、嘴大如斗,衣衫褴褛、落魄邋遢,哼小曲、翻筋斗,走路歪歪扭扭、连蹦带跳,完全一副街头疯癫乞丐模样。而在生活方式上,济公也一反远离社会的禅门传统。他‘风狂嗜酒、沉浮市井,爱走围棋、喜斗蟋蟀,走街串巷,和热闹的市民生活融为一体,与贩夫走卒打成一片,还随身带着酒葫芦、蒲扇等民众生活用品,一如街坊邻居般的平易近人。
从济公后来的称号来看,此前同为癫僧的丰干、寒山、拾得和契此均被作为菩萨或佛的化身,而济公却只是罗汉转世。但是济公为何只是被神化为罗汉而非佛或菩萨!为什么一个疯疯癫癫的和尚在民间会如此受欢迎!其实这还是和佛教世俗化有关,因为在大乘佛教中,罗汉的地位虽比不上佛或菩萨,却是与人是最接近的,民众也更喜欢这种充满人情味和亲切感、更加贴近生活现实的罗汉形象。
-------------------
(一):欲除烦恼须无我·各有因缘莫羡人
(二):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
----------------
▼
苦修罗汉造像
--------------
▼ 思惟罗汉造像
该尊思惟罗汉为比丘形象,高1.65米。罗汉盘腿而坐,面相丰满,表情生动;头略略侧向一边,左手支颐作思惟状,右手自然垂放在腿上;袈裟斜穿在身上,宽袍大袖,褶纹清晰,体现出了面料的质感;罗汉天庭饱满,缕缕发髻垂于颈前,双目微闭,嘴角呈神秘笑状,似乎已然了悟大同世界的真谛般。该罗汉造型姿态优美,神态恬静,结构准确,手法简洁,为胡公岩摩崖石刻中为数不多的罗汉精品。
胡公岩摩崖石刻属于民间造像,总体艺术表现力不高,也没有同一的规划,个别造像雕刻工艺拙劣;但考虑到毕竟属于民众自发组织雕凿,能表现出如此艺术水准已然不错,尤其在思惟罗汉和苦修罗汉的艺术设计上,在无具体形象和严格仪轨的束缚下,雕凿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个人技艺,塑造出了富有特色、与众不同的罗汉形象,这点确实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