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个桃叶渡,千年传颂王献之

标签:
旅游 |
南京有个桃叶渡,千年传颂王献之
南京桃叶渡位于十里秦淮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即淮青桥东. 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今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桃叶渡为南京古名胜之一、金陵四十八景之列。
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清顺治年间,孝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易木桥为石桥。1984年,有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
清人张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题泳》“桃叶临渡”一景中写道:“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同是偏房犹侧重,秦臣无怪一穰侯。”诗文道出了桃叶、桃根姊妹俩,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因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接过爱妾桃叶,古渡口由此得名。王献之当年曾作《桃叶歌》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这首载之《古今乐寻》中之诗,颇昵而佻,为乐府吴声流韵,至南朝陈时犹“盛歌”之。《桃叶歌》一直保存在明乐的乐曲之中,至今日本的明清乐中还有这首歌曲。“桃叶临渡”遂成千古佳胜和久传不衰的风流佳话
位于淮清桥边,十里秦淮与古表溪水道合流处。(吴敬梓故居内,桃叶渡8号)
史籍记载折叠
金陵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且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
宋人曾极的《桃叶渡》:“裙腰芳草拒长堤,南浦年年怨别离。水送横波山敛翠,一如桃叶渡江时。”
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王献之的《桃叶渡》留下三首: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郑板桥诗作折叠
正文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
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
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
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
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
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注释
管领春风:韦康赠薛涛诗,“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夷光:西施的别名。
倾城哲:《诗经.大雅.瞻 》,“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扬州八怪”之一。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有关桃叶渡的古诗
注:桃根是桃叶的亲姐姐,她俩都是王的妾.
视频: 越剧电影《桃叶渡》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1OTg3Nj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