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文人的委婉表达

(2014-10-16 18:27:53)
标签:

情感

中国古代文人的委婉表达——赏析一 
 张籍,字文昌,苏州人,唐贞元十五年进士,官拜太常寺太祝,迁秘书郎。后经韩愈推荐,得为国子博士等官职。许多当时的名士,都乐於与他同游。 
在东平这个地方,有一位李司徒师道,父子三人,割据一方,是当时最为跋扈的一个
藩镇。李师道非常仰慕张籍的学识,很想罗致徵聘他,来为自己效命。
张籍虽是穷官,却淡泊名利,更不愿与乱臣为伍,常以诗歌自误,逍遥而自在。张籍不便正面拒绝李师道的徵聘,所以,写了一首「节妇吟」,寄给了李司徒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其中以最后一句最有名。
〔赏析〕现在,我把你送的明珠还给你了,一阵心酸,忍不住一颗颗眼泪直往下垂,啊!我多么恨!恨我们不是相逢在我还未出嫁的时候。(“恨不”双做“何不”)
在字面上,这是一首哀怨凄美的诗,其中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
而在当时的张籍,这首诗的用意,是婉言谢绝了对方的要求而不愿就聘,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真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李师道看了,也只好就此作罢,不再勉强了。
现实指导意义:
 世界上有两种可以称之为浪漫的情感,一种叫相濡以沫,一种叫相忘于江湖。我们要做的是争取和最爱的人相濡以沫,和次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也许不是不曾心动,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有缘无份,情深缘浅,我们爱在不对的时间。

回首往事的时候,想起那些如流星般划过生命的爱情,我们常常会把彼此的错过归咎为缘分。
 其实说到底,缘分是那么虚幻抽象的一个概念,真正影响我们的,往往就是那一时三刻相遇与相爱的时机。 
 男女之间的交往,充满了犹豫忐忑的不确定与欲言又止的矜持,一个小小的变数,就可以完全改变选择的方向。 

如果我出现早一点,也许你就不会和另一个人十指相扣;又或是相遇再晚一点,晚至两个人在各自的爱情经历中慢慢学会了包容与体谅,善待和妥协,也许走到一起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任性的转身,放走了爱情。

在你最美的时候,你遇见了谁?在你深爱一个人的时候,谁又陪在你身边?爱情到底给了你多少时间,去相遇与分离,选择与后悔?

不是不心动,不是不后悔,但已再没有时间去相拥。如果爱一个人而无法在一起;相爱却无法在适当的时候相遇;如果爱了,却爱在不对的时候,除了珍藏那一滴心底的泪,无言的走远,又能有什么选择?

要在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于千万人之中,去邂逅自己的爱人,那是太难得的缘分,更多的时候 ,我们只是在不断的彼此错过,错过扬花飘风的春,又错过枫叶瑟嗦的秋,直到漫天白雪、年华不
再。
 在一次次的辛酸感叹之后,才能终于了解——即使真挚,即使亲密、即使两个人都是心有戚戚,我们的爱,依然需要时间来成全和考验。 
 这世界有着太多的这样那样的限制与隐秘的禁忌,又有太多难以预测的变故和身不由己的离合。一个转身,也许就已经一辈子错过,要到很多年以后,才会参透所有的争取与努力,也许还抵不过命运开的一个玩笑。 
 上帝只在云端眨了一眨眼睛,所有的结局,就都已经完全改变。 

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

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无奈;

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叹息;

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
悲伤
 

中国古代文人的委婉表达——赏析二
古人遇事不便明说,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张籍的《节妇吟》和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是最有名的两首。
《近试上张水部》
作者: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中国古代文人的委婉表达——赏析二


注解:
1、舅姑:公婆。
韵译:
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
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
打扮好了轻轻问郎君一声:
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赏析:

朱庆余曾得到张籍的赏识,而张籍又乐于荐拔后辈。因而朱庆余在临应考前作这首诗献给他,借以征求意见。
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余》诗中答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的采菱女,不仅长得艳丽动人,而且有绝妙的歌喉,这是身著贵重丝绸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并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
  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屈原香草美人明志,此诗亦一语双关,借闺中女子之口言志,不可不为之精辟,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这首诗又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绝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今天看来,我们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诗中说: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 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 深浅人时无?”意思很明显,是 要探问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合乎 要求,能不能得到考官的赏识, 自己是不是能够榜上有名。对 朱庆馀的探问,张籍自然心领 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作了 巧妙的回答,这就是这首七言 绝句《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庆馀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诗的前两句,是说朱庆馀 德才兼备,文章写得好,但还不够自信。越女新妆出镜心 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而朱庆馀恰好又是越州人(今浙江省绍兴市),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简直是天缘巧合 作者把朱庆馀比做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 优美的镜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这一句,表面上说越女天生丽质,再加上精心的妆饰打扮,自然更加美艳动人,实际上是说朱庆馀有良好的先天素 质,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学习,自 然是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第二句自知明艳更沉吟,表面上是说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过分爱美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实则是说朱庆馀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错,但还没有足够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赏识。诗的后两句,紧扣更沉吟三个字,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画眉相对,更沉吟入时无相对。针对朱庆馀的疑虑,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朱庆馀的赞赏之 情。齐纨未足人间贵齐纨,齐地产的白色细绢,异常 精美,自古有名。这句表面是说,尽管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齐纨,在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东西。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整句是说,表面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庆馀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人。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采菱》古曲,是高 雅的曲子《襄阳耆旧传》: 玉对楚王曰:中而曰《阳阿》、 《采菱》,国中和而知之者数百 人。”’淮南子》:歌《采菱》,发 《阳阿》,鄙人听之,不若《延 露》、《阳局》,非歌拙也,听各异 也。而乐府古题有《采菱曲》, 以此为题创作者甚多。在这 里,作者用菱歌比朱庆馀的 文章。这句紧承前句,说朱庆 馀的文章写得好,很有价值,作 者本人非常赏识,榜上有名 没有问题的。两句结合起来, 作者除回答了朱庆馀的疑问以 外,还肯定了朱庆馀的德行文 章,说明朱庆馀不是一个徒有 其表、华而不实的人。同时也 流露出了对朱庆馀的赞赏之 情,自然,作者喜欢奖掖后进、爱惜人才的品质也表现得非常 充分。 在艺术上,这首诗也很有 特色。通篇用比拟的手法,把 自己的意思含蓄曲折地表达出 来,饶有机趣。朱庆馀的原诗 就很巧妙,他向官水部郎中张籍探问对自己文章的看法, 自然不好明说,明白说出不仅 不恰当,也不能够显出自己的 过人之处,于是他把自己比做一个精心打扮、准备去拜见公 婆的新妇,巧妙委婉地表达了 自己的意思,同时再一次显示 自己的才华。张籍用同样的手法,巧妙而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意见。首先是对朱庆馀的品德文章作了肯定,然后回答了他的疑问。
表达含蓄蕴藉,趣味横生,当人们透过它的字面 意思而体味到它的内在含义的 时候,往往不由自主地发出会 心的微笑。当然,这两首诗,如 果单单看作是闺情诗,也是很 成功的。结构上,全诗四句,浑然一 体,结构谨严。前两句针对朱庆馀的原诗,首先肯定了朱庆 馀的人品文章,指出他虽自负 才华但仍信心不足;三四两句 紧扣更沉吟三字,一方面回 答了朱庆徐的疑问,另一方面对朱庆徐的文章作了高度评 价。全诗前后连贯、脉络清晰,也饶有兴味、耐人咀嚼。
朱庆馀的原诗写得好,张籍回诗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