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坑人楷书《中华字经》046:荆浩匡庐,董源潇湘。
米芾写意,悲鸿骏昂。
荆浩匡庐,董源潇湘。
荆浩:人名,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通经史,能文章,隐居太行山的洪谷,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著有《笔法记》,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匡庐:即《匡庐图》,荆浩的存世画作;董源:人名,五代南唐画家,董源一作董元,字叔达,仲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工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其水墨山水,影响很大,巨然加以发展,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存世作品有《潇湘》、《夏山》、《夏景口山待渡》、《半幅溪山行旅》、《龙宿郊民》等;潇湘:即指董源的画作《潇湘》图。
米芾写意,悲鸿骏昂。
米芾:北宋书画家。生活于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宋徽宗召其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又称之“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画山水从董源演化而来。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突破了勾廓加皴的传统技法,开创独特风格。其子米友仁继承父法,自称“墨戏”,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氏云山”和“米派”之称。著有《书世》、《画史》、《宝章待访录》、《山林集》,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写意: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表达作者的意境。米芾的画即属此类;悲鸿:即徐悲鸿,生于1895年,卒于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少时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其画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善传达神情,其历史画寓意深刻。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其《八骏图》世界著名,故说“悲鸿骏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