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龙虎:清贤岭下话冯村

(2014-04-26 08:14:28)
标签:

文化

叶龙虎:清贤岭下话冯村

说冯村是历史名村绝对没错。不说颇有争议的舜帝的出生地;也不说永和九年雅集在兰亭的那些文人因为许询在冯村到过这美丽的小村;一个赵谦就足够让冯村厚重了。

冯村地处四明山北麓,旧先后属余姚的双雁乡、凤亭乡,以传说中的舜帝出生地“诸冯”得名。冯村向东过箬岙可通三溪口(官路现被向家弄水库淹没);向西越清贤岭与上虞的永和接壤;向南越桃花岭可抵梁弄;由村北过金沙岭六七里便是石婆桥了。一条卵石砌的官路与山溪并行,由西向东穿村而过,是旧时上虞城(即丰惠古镇)至余姚城的必经之路。如今,这条当年热闹的官路除山岭段外多已不存。

据光绪《余姚县志》(以下简称《光绪志》)记载:“乌丹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与上虞接,峰特秀,望之似笔,航海者视为指南。”冯村的四面有乌丹山、灵源山等诸峰围绕,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来到这个小小的山谷,或隐居、或吟咏。因此,冯村的古迹甚多。曾经流传这样的顺口溜:“三庙二庵一祠堂,三部水碓叮铃噹。”三庙是清贤庙、大王庙、黑龙庙;二庵是花传庵、石宅庵;祠堂是赵氏宗祠。如今,赵氏宗祠、清贤庙残缺不全,灵源山下的观堂寺以及其它庵、庙俱无踪影。村里的老书记赵水河将我带到清贤庙前说:“清贤庙当地人叫老庙,原来是坐西朝东的四合院,庙门口的官路上还有七间凉亭,从前从上虞过来的割稻人和海头来的私盐担子,常常在亭中宿夜、歇脚。现在就剩三间大殿了。”

冯村有清贤岭、清贤庙、清贤阁、清贤亭,这是有出典的。据《光绪志》记载:“清贤庙在凤亭乡,祀晋高士许询”。许询,字玄度,东晋文学家。《世说新语》说“询、绰并为一时文宗,自此作者悉体之。”晋简文帝称赞许询“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许询的晚年在冯村度过,殁葬灵源山。他曾赞美冯村:“山远而平,溪清而饶,四望如碧莲叶,灵源山下灵源泉清澈见底,不以旱涝增减,俨然是一个优美舒适的世外桃源。”魏晋时期有崇尚老庄、空谈玄理的风气。许询善析玄理,是当时清谈家的领袖之一。他与王羲之、孙绰、支遁、谢安等人皆文义冠世,好游山玩水、喝酒赋诗,曾参与兰亭雅会。后人为了纪念许询,便有了“清贤”之说。

冯村的代表人物当属赵谦。赵谦(1351-1395),字撝谦,号考古,是双雁赵氏第十二世孙。史载,洪武十二年,朝廷撰修《正韵》,赵谦应聘入京,授国子监典簿。罢归后筑考古台,潜心钻研文字学。文字学即小学,是赵谦学术上的最大成就,入《四库全书》经部。洪武二十二年,赵谦被荐为琼山县学教谕。在海南蛮荒之地,他编写了《童蒙习句》、《学范》等书,被誉为“海南夫子”。赵谦去世后,朝廷曾派人到其家乡冯村寻求遗作。赵谦说过:“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本读书,读书必贵识字,故曰‘六书明,六经如指诸掌’。”他的意思是说,六书是读书的基础,读懂了六书才能弄懂弄通六经。赵谦用二十年的心血写成的《声音文字通》,在永乐间被“太宗文皇帝诏藏秘阁,以为国家考文之重典”,后人尊赵谦为“字学宗师”。为了纪念赵谦,当地将他当年去梁弄会谢安常走的山岭呼作“赵宦岭”,并于嘉靖间在冯村立“明考古赵先生故里碑”、在余姚城的笋行弄建“明考古赵先生祠”。

“赵氏宗祠,名启承堂,坐东朝西,是五开间的高平屋。本来也是四合院,天井里有戏台,大门外有道地,围墙外的官路上还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碑和上马石,大约20多年前改建水泥路时被埋入地下。”赵水河站在当初的天井里指着屋后的两棵古樟继续说,“这是当年重修祠堂时种的,200多年了。祠堂在明清时期办过私塾,民国以后一直是学校,我也在这里读过书。现在就剩大厅了。” 大厅现在是村委会的办公室,墙上有“村民议事室”等牌子。北墙外的“明考古赵先生故里碑”是道光二十二年立的,风化得很严重,倒是屋角的两棵古樟依旧郁郁葱葱,像两个忠诚的卫兵,一如既往地守护着赵氏历祖历宗的灵魂家园。

漫步在古村,老墙门、卵石小弄、八角古井、雕花的门窗,还有上百年的秃瓣杜英、香樟等古树,比比皆是。“小时候见过一块过桥石板,上面有‘清水门’三个篆体字,据说原来是清贤岭下石牌坊上的匾额。”“村北的官路上旧有两根石柱,上边刻有楹联。”“馒头山是陶窑遗址,年代要比上林湖越窑遥远得多。”“从乌丹山上鸟瞰,冯村所在的谷地很像一片荷叶。”在笔者的采访中,当地文史爱好者叶鑫龙先生滔滔不绝地向我诉说了许多曾经的故事。

村北的笔架山下,正在兴建清贤寺,大雄宝殿已经落成。然而,历史上的冯村只有观堂寺、清贤庙。寺和庙是两个概念。庙是民间祭祀有名望的祖先或历史名人的载体,是一种精神寄托;寺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是一种信仰。旧时编纂地方志,目录分类也是把前者归入坛庙,后者归入观寺。“清贤”在冯村是指许询。既然称清贤,那么就应该按历史渊源称清贤庙,供奉对冯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主祀许询,附祀谢安、赵谦等人。这样才能突出古村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如果是寺,不妨仍称观堂寺,况且观堂寺在历史上也曾小有名气。当然,供奉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寺院到处都有,而供奉许询的清贤庙则是冯村独有的。

时光荏苒,千百年过去了,那些清贤们的故事,依然在人们的嘴里传播着。我相信世上很多事情都不会轻易被忘记、被改变。灵源山下的清溪就没有变,在两岸古树的遮蔽下,它还是一往情深地奔向滔滔的姚江;山民们的劳作方式也没有变,依旧腰系刀笼、肩扛掘笋锄,名声远播的冯村“孝顺笋”从他们的手中走向了外面的世界;民俗民风更是没有变,人们依然是那样的纯朴、憨厚。

 

 

赵谦:被遗忘的"海南夫子"

 

    刚刚过去的第二十九个教师节,让社会的热点又一次聚焦于教师与教育这一话题。在此之前,媒体报道,国务院法制办有意将教师节改期,由目前的9月10日改为9月28日,而后者,正是孔夫子的诞辰。

    当人们在讨论着教师节改期能让尊师重教的传统回归等问题时,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古代的海南教育。在古代,处于蛮荒之地的海南,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并在明代之时出现“海外衣冠盛事”的成就。这其中,自然离不开历代名贤们呕心沥血的奉献。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从唐代的王义方、韦执谊,到宋代的方苏东坡,这批贬官在海南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后来者,如本土的唐胄、潘存等人,同样也用实际行动在家乡大兴文教之风。海南的教育先贤,可谓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然而,有一个名字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甚至遗忘,那就是赵谦。

    明代洪武年间,曾任国子监典簿的浙江余姚人赵谦渡海而来,出任琼山县学的教谕。由此,这位官职不高却学识渊博的“考古先生”,给海南的教育带来了“文风丕振”的改变。赵谦,也因此被后世称为“海南夫子”。

赵谦其人

广益多师的儒者

    赵谦,亦名赵撝谦,又名古则,浙江余姚人,人称考古先生。尽管贵为大宋皇族秦悼惠王的后裔,但到了赵谦虚出生的年代,祖宗的光环已经难以给他带来生活上的一丝实惠。幼年即陷入孤贫境地的赵谦,只能在山中的寺庙中寄食。

    在佛寺中生活的时光,也是赵谦广益多师的开端。他一面与庙里的佛教徒学习,一面与学长们四处游学在外。只要一听说哪里有擅长于某个领域的高人,不论是正值隆冬还是酷暑,赵谦都会前往请益。对赵谦来说,徒步百里求师问道是十分常见的事情。清朝初年著名学者朱彞尊撰写的《赵谦传》描述了赵谦四处交友求学的情况:“天台郑四表善《易》,则从之受《易》。定海乐良、鄞郑真明《春秋》,山阴赵俶长于说《诗》,迮雨善乐府,广陵张昱工歌诗,无为吴志淳、华亭朱芾工草书篆隶,撝谦悉与为友。”

    此外,赵谦还与朱右、谢肃、徐一夔等这些同时代的文化名人建立了深厚的文字之谊。朱右,自号邹阳子,临海人,博通经史,著有《白云稿》五卷。洪武三年获召修《元史》,竣事后以病辞归,蒙赐金帛。洪武六年,经宋濂举荐,授翰林国史编修官。朱元璋驾至翰林院,朱右应制赋檐雀春声诗,被命为皇子晋王朱棢讲书。又奉命同宋濂定议王国礼乐。朱右为文以唐宋为宗,选韩、柳、欧、曾、王、三苏为《八先生文集》,是首个推崇唐宋古文八大家的学者。谢肃,字元功,“会稽二肃”(唐肃、谢肃)之一,学问渊博,工于书法,著有《密庵集》十卷。明初举明经,曾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徐一夔,号始丰,博学善属文。元末为避兵乱,徐一夔隐居嘉兴,与宋濂、王祎、刘基等结交,相与切磋诗文。朱元璋平定江浙之后,广征宿学耆儒,询安邦治国之计,四方名士云集南京。徐一夔入朝为官,与著名文士杨维桢、朱右、林弼等撰写诰文。洪武三年(1370年),诏一夔等撰《大明集礼》,并获荐续修《元史》,但徐一夔称病以辞。随后,徐一夔获授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通经博古,有《始丰稿》十五卷、《杭州府志》等传世。可以想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赵谦,必定从友人的身上获取了许多知识的养分,为“博究六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召集词臣修《正韵》一书,时年二十八岁的赵谦应聘而出。虽然大学士宋濂很欣赏他的才华,但仍因其年纪较小为众人看轻,于是被黜为负责章奏文牍事务的国子监典簿。尽管不在其位,赵谦的学说仍大部分被采录进了《正韵》一书。而宋濂对赵谦的学识仍然深信不疑,认为赵的学识在自己之上,于是将自己的儿子留在了赵谦身边从游学习。

    不久,赵谦因与同僚论事不合,罢职而归。这期间,赵谦筑起“考古台”著述自娱,并完成了《声音文字通约》这部流芳后世的著作。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经吏部侍郎侯庸举荐,赵谦获任琼山县学敎谕。由此,这名不得志的儒者,在远离故土千里的海南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

字学宗师

“六书明然后六经如指诸掌”

    广益多师、学识渊博的赵谦一生著述颇丰,传世者有《声音文字通》、《六书本义》、《造化经伦图》、《历代谱赞》等书。此外,为了培育人才,赵谦还编写了一本《童蒙习句》的识字课本和一本定名《学范》的教科书。这些著作中,当以《声音文字通》的成就为最。据《明史》记载,赵谦逝世后,永乐年间其学生柴钦以庶吉士的身份参与编修《永乐大典》,他向上进言,老师赵谦的《声音文字通》应当收录其中。这一建议获得认可,最终该书由“太宗文皇帝诏藏秘阁,以为国家考文之重典”。

    赵谦有一句关于读书的座右铭:“士人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本读书,读书必本识字,六书明然后六经如指诸掌矣。”言下之意,读书必须先了解六书,然后才能对读经明道起到了如指掌的效果。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这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也是最早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赵谦的学术上最大的成就,就在于文字之学。

    《声音文字通》是赵谦“积二十年然后成”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有关其著作的记载此书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据赵谦在《赵考古文集》中的“遗言”自述:“尝兀坐山中,仰而思之,俯而叹曰,六经诸子、史籍图记皆以详悉,历代有人矣!惟音韵之学世久不明。音韵关乎国家同文之教,不可不明。此《声音文字通》所以作也。”赵谦认为“经史文章,大才累累,皆以明著,惟音韵一事未复于古”,同时认为音韵关系到国家同文之教的大原则,更应重视。所以花了二十年功夫去写,可见他本人心血之巨。

    《声音文字通》问世之后,在当时获得了不少的肯定:“金华宋、江西宋季子、大台林右、同郡唐之泽以为诚然!”。就算是在今天,仍有学者认为,《声音文字通》保存了六百多年前吴方言的重要材料,对研究明代语音史和吴方言语音特点有着很高的价值。

    关于《声音文字通》的地位,还可以从一件轶事中窥其一二。该书被献于朝廷之后,正统年间,有值守官员竟然夹带而出,并私下借给了中书舍人姜立刚,导致这一部收藏于秘书阁的典籍失其全集,只剩书目数篇。这一情况被出身海南的阁老丘濬知道后,感到痛心之余也是异常愤怒,他在所剩残本中,写下了这样的尾批:“盗此者,当身首异处。”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声音文字通》在当时影响之巨,甚至连贵为朝廷命官的大书法家姜立刚也甘冒弃官丢命的风险,将朝廷藏书据为己有。

赵谦在海南

为“海外衣冠盛事”奠基

    赵谦出任琼山县教育的任命一出,当朝学士解缙当即属文一篇以送行,其中有“教官,圣人之木铎也,吾当贺圣人于南海之滨有增一木铎矣”的话语,意思是说,海南将迎来一位能宣扬圣人之学的良师。果不其然,赵谦的到来,让整个海南的崇文尚教之风为之一变。

    得益于宋代苏东坡、胡铨等人流放来琼,并在这片炎荒之地大力宣扬文教,海南教育也因此而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直至明初,海南的读书人还是为数甚少。对于赵谦的到来,琼州知府及琼山县令都感到十分高兴,对他给予了极大的敬重,还特意在县学之内,专门筑起又一座“考古台”,作为赵谦著述研究之处。当年,追随赵谦一道来琼的,还有他身边的一些学生,较为著名的有安徽的王惠、福建的朱继以及临川的吴均等。赵谦在海南所收门徒,既有将门子弟,也有“荷戈执戟”的黎族后生,可谓是有教无类的典范。清朝雍正年间《浙江通志》称赵谦任职琼山教谕期间“慨然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造就后进,一时士类翕然从之,文风丕变”,“黎人皆知向化,称为海南夫子”。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一月,赵谦因病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他对守在床前的一众弟子说:“太虚不能不聚而为人物,人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吾不就当归吾元。”一代文字学宗师对生死的豁达,从遗言中可见一斑。不久,赵谦在远离故土的海南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五岁。他的学生不忍老师归葬浙江,争相负土扶棺,将其葬于琼山县学之邻,也就是今天的府城高登里附近。有感于赵谦对海南教育的贡献,琼籍学子常来赵谦墓前祭扫,并逐步形成了春秋二祭的惯例。正德年间,海南进士在完成《琼台志》的编修之后,便亲自出面对年久失修的赵谦墓进行重修,还撰文勒石,写下了《重修赵考古先生墓碑记》。在这篇碑文中,唐胄对赵谦的功绩作了如下评价:“故语郡之风教,谓文化洽于唐宣宗,礼乐盛于宋中叶,而文丕变于先生,其有功于吾土也大矣。”从明初到清末,赵谦墓一直是琼郡学子追思先贤的去处之一。遗憾的是,这一先贤之墓在今天已经遗迹全无。

    关于赵谦的逝世地,《明史》中记为番禺,其他地方志等资料记为琼山。在四库全书收录的《赵考古文集》附录中,记载了一桩赵谦后人在海南的旧事,这也可以证实《明史》之误。

    成化年间,琼州府定安县儒学生员吴頀向琼州姜参政上书一封,言明自己本是赵谦之后。吴頀的信中,说明了赵谦在琼山去世之后,独子赵孟时因为孤贫的缘故而不能扶柩还乡,于是葬父于县学之邻。由于赵谦去世之后,家中生活困难,赵孟时只能跟着母亲来到定安生活,并从母亲的姓氏在此地入籍。此外,吴頀还历陈了赵谦一家在海南的代传情况。姜参政看完书信后,将吴頀的姓氏恢复为赵。尔后,赵頀还与先祖的浙江宗亲有过书信来往,赵谦在海南遗下的后人,终于实现了认祖归宗的夙愿。

记者手记

    与五公祠里受人千秋膜拜的诸位唐宋先贤不同,在人们谈及海南教育先贤的时候,赵谦的名字往往被忽略。

    同样是为炎荒海南播撒下文明火种,苏东坡曾经讲学的载酒堂如今游人如织,而承前启后的赵谦,其墓地却已经无处可寻,让人不胜感慨。

    万里投荒,埋骨异乡。教泽绵长,万世流芳!七百多年前为海南教育作出非凡贡献的赵谦,我们又怎能将之忘记!

 

赵谦(明朝儒学大师)

赵谦,字古则,号考古先生,浙江余姚人。他自幼励志圣学,曾作治学座右铭云:"士之为学,必先穷理,穷理必先读书,读书必先识字。故曰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明则六经如指诸掌。"赵谦博究六经百氏,尤精于文字学,为时所推重。袭封"圣人"世职的孔子后裔孔士行和赵谦见面后,深为他的学问所折服。明初文坛宗主大学士宋濂看了他的著作后,亦赞叹道:"吾辈不及。"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命词臣修《正韵》,他应聘而出。虽然大学士宋濂很欣赏他的才华,但仍因其年纪较轻为众人看轻,被黜为中都国子监典簿。赵谦为人刚直,"正义所在,目无王公"。因此,第二年便因与上司论事不合而遭贬罢官。赵谦不以为意,"放歌东归,益肆力于著述,学者翕然从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赵谦得到吏部侍郎侯庸的保荐而复被举用。赵谦对官场中勾心斗角的事很是反感,觉得在朝中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赵谦毅然放弃京官的优越地位,主动到被称为"蛮夷万里"的海南琼山任儒学教谕。
海南自古是个蛮荒之地,文化非常落后,虽然自宋代苏东坡、胡铨等人流放来琼,大力宣扬文教,但直至明初,读书人还很少。琼山知县在儒学的旁边筑了一个考古台,给赵谦作著述之所。为了培育人才,赵谦还编写了一本《童蒙习句》的识字课本和一本定名《学范》的教科书。赵谦生平著述不少,传世者还有《声音文字通》、《六书本义》、《造化经伦图》、《历代谱赞》等书。其中《声音文字通》在永乐初由赵谦门人柴文敬呈上朝廷,明成祖下诏藏于秘阁,并作为考文重典。
赵谦办学不分民族、贵贱,一视同仁。他的学生,既有贵介公子,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汉族青年,也有黎家子弟。此外,还有不少青年从远方慕名而来,其中较著名的有合肥王仲迪、蒲田朱伯绍、三山郑尚宾、风阳孙仲岳、临川吴均平等。
赵谦在海南办学,"文风由是丕变,今琼人家尚文公礼而读孔子书,一洗千古介麟之陋,出而北仕于中州,中州士大夫不敢鄙夷之者,未必无所自也。"后人因此赞誉道:"海南子弟,得闻圣学,实自谦始。"后来,大家干脆称他为"海南圣人"、"海南孔夫子"。
赵谦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10月1日病死于任所。赵谦死后,众门生如丧己父,悲痛万分,将他安葬于府城南门外六角井附近,争相负土筑墓,春秋祭祀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