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善举:面告其短,退称所长

标签:
文化 |
《后汉书·孔融传》:“(孔)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孔)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指荐贤或忘年交。唐权德舆《奉酬从兄南仲见示十九韵》:“荐贤比文举,理郡迈文翁。”另参见伦类部·师友“忘年”。
圣裔伟才——孔融 |
发布日期:2008-06-02 |
|
孔融(153~208),字文举,东汉末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南)相,故人称孔北海。自幼聪颖灵悟,胆识过人,开创“以气为主”的文风,名列“建安七子”①之首。后入朝,官至太中大夫。对曹操多所非议,为操所杀。 恃才傲物 悲剧人生 孔融为孔子后裔,门第极高。其七世祖孔霸为元帝之师,位至侍中。父亲孔宙(一作孔佃),做过泰山都尉。传说孔融四岁即能“让梨”,“由是宗族奇之。”(《后汉书》本传注引《融家传》)孔融既有异才,又有高名。十岁那年,孔融随父到了京城,闻李膺高名,就登门造访。时李膺为河南尹(省长),“以简重自居”,一般不随便接待士人和宾客,不是当世名人
十三岁丧父。孔融哀伤过度,由别人扶着才能站起来。由是州里称其孝。 丧父之后,孔融居家,一边守孝,一边读书。孔融天性好学,博涉该览,学问大进。 十六岁那年,其兄孔褒的好友山阳(今山东邹城)张俭得罪了宦官中常侍侯览。侯览下令抓捕张俭。张俭逃到孔家,恰巧孔褒出门在外,见到孔融,以孔融年少,而不告知实情。孔融见张俭面有窘色,必有急难之事,便说:“我兄长虽外出离家,难道我就不能做主吗?”因此容留张俭藏匿家中。后来事泄,侯览又派人密捕张俭。张俭闻风逃走,于是便抓了融、褒兄弟押进监狱。提审当中,孔融挺身说:“容留张俭的是我,罪由我当”。孔褒则说:“张俭来求的是我,与弟弟没有干系,我请甘当其罪。”审判官吏问其母亲。其母则说:“家事由长者决定,我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官吏难以审决,只得上报朝廷。“诏书竟坐褒焉”。由此孔融更加出名,与平原(今山东平原)陶丘洪、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镇)边让齐名并称,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名士,清议派领袖之一。“清议”是东汉后期形成的一种社会舆论风气,专门评论人物。这种舆论虽然只掌握在少数几个名人手中,但却影响极大,可直接关系到被议士人的政治前途命运。因此为时人重视非常,直把评语视为第二生命。因此孔融的声誉更加高扬,因为孔融为人侠义厚道,很少疑忌,多与人为善,奖掖后进,爱才重士,故为俊杰士人信服。《后汉书》本传曰: (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融闻人之善,若出诸己;言有可采,必演而成之;面告其短,而退称所长;荐达贤士,多所奖进;知而未言,以为己过。故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当时有个吴郡(今江苏苏州)太守盛孝章,贤名极高。孙策攻占吴郡后,盛孝章不与合作,称病在家,引起孙策不满。孔融时任汉献帝少府,怕盛孝章为孙氏所害,特致书曹操,请他以朝廷名义征召盛孝章到朝廷任职,以免遭遇不测。文章(即著名的《论盛孝章书》)论述人才难得,认为匡复汉室,平治天下,“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并以齐桓公、燕昭王重贤重士、用尽方法招揽天下人才的史实来讽激曹操,使之立即行动。可惜,当曹操奏准征召盛孝章为骑都尉时,诏书未到,人已被害了。 孔融性格的另一方面是刚直不阿,宁折不弯,乐为知己者死。他不畏避权势,不屈附权贵,尤痛恶贪官污吏,知则弹劾,毫不容情。他在司徒杨赐府上做幕僚时,曾参与议论官吏中贪赃枉法行为,准备据以贬黜。孔融所举“多中官亲族”(即在朝中的宦官外戚等),陈其恶行,“言无阿挠”。杨赐怕得罪宦官权要,派人责问孔融。孔融理直气壮,不为所动。外戚何进(何后之兄)由河南尹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奉谒去上贺表。孔融极不情愿。到了何府,当何进派人来迎接贺表,孔融突然又将贺表夺回,至杨府弃官而去。何进大怒,私下暗派刺客追杀孔融。何府的谋士有人劝说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在当今英雄豪杰中间,他好比群星中的北斗,百谷中的黍稷,天下人都刮目相待。将军若杀了此人,必结怨天下,四方贤才之士定会引领离将军而去,不如因此而以礼相待,可以向天下显示将军的宽广胸怀。”于是何进听了谋士的意见,即使人拜请,推荐孔融,“举高第,为侍御史”。但孔融并不领情,又因与中丞赵舍合不来,便借故托病回了老家曲阜。 以后又被推荐为司空掾,拜中军侯。在职三日,迁升虎贲中郎将。黄巾起义爆发后,被举为北海(今昌乐东南)相,镇压起义军。在军阀混战中为袁谭所败。及献帝迁许都,征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最后官至太中大夫。 孔融文才出众,为少府时,在朝中,“每朝会访对,融辄引正定议,公卿大夫皆隶名而已”。但在政治军事方面,虽“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如在北海相位六年,先是在镇压黄巾战争中,屡为农民军打败。后在军阀混战中,又为袁谭所败。当时情况是:“战士所余数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内接。融凭几读书,谈笑自若。夜城陷,乃奔东山,妻子为袁谭所虏”。 孔融在郡时期,没有武功,但颇有文绩善举。他在北海为黄巾军张饶打败后,退守朱虚(今山东临朐),收集流散兵民男女四万余人,“置城邑,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郑玄、彭砎、邴原等”。对于郡内已卒的知名人士,命其配食(供奉)县社。其余虽有一介之善,“莫不加礼焉”。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则都备棺具而敛丧之。 孔融在政治上有些保守,志在靖难,匡扶汉室。对于军阀权贵,不论是董卓,还是曹操、二袁(袁绍、袁术)、刘表等,皆以僭逆贼子视之。他说刘表是“桀逆放恣”,“昏僭恶极,罪不容诛”。 曹操和袁绍盛时,孔融无所协附。有个叫左丞祖的,为孔融谋划,劝孔融有所结纳。孔融认为,袁绍、曹操,都是图谋篡夺汉室,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便“怒而”将左丞祖“杀之”。 太傅马日瞫奉使山东,至淮南,“数有意于袁术”。袁术“轻侮之”,夺取其节(符),将其强留,想用其为军师。“日瞫深自恨,遂呕血而毙”。还葬以后,朝廷欲为加礼。孔融乃独自抗议说:“日瞫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衔命直指(意为无所屈挠),宁辑东夏,而曲媚奸臣(袁术)……附下罔上,奸以事君……圣上哀矜旧臣,未忍追案,不宜加礼。”意思是说,对日瞫这样以上公去曲媚奸臣、附下罔上的人,不忍追究其罪,也就够了,加礼是不合宜的。由此可见孔融的是非和爱憎。 对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孔融时有轻侮和违迕。 曹操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消灭袁绍,杀袁氏父子,而夺其妻子,并将袁熙的妻子甄氏纳与曹丕。孔融对此极为厌恶。“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武王以妲己赐周公,历史上本无此事。事实是武王灭殷纣后,斩妲己头,悬于小白旗,“以为纣亡由此女也。”只是看到曹氏夺亡人之妻,才编造出了这个故事,以讽刺曹操。 建安二年(197),曹操打击豪强,杀了四世三公的大豪族杨彪,孔融挺身出来为之辩护。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睺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用历史上两个不光彩的案例,证明操征乌桓之非。 当时战乱饥荒,曹操为节约粮食,上表建议禁酒。而孔融不以为然,“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既见操雄诈渐著,数不能堪,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又尝奏宜准(按照)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宜封建诸侯”,矛头也针对曹操。这就引起了曹操的疑忌。只是因为孔融名重天下,只好装作容忍,而内心的忌恨却日益加深,怕孔融有碍他建立大业。时原为孔融所荐的山阳郗虑(字鸿豫)在朝用事。二人本为邻郡好友,后来因献帝问孔融:“鸿豫何所优长?”融说:“可与适道,未可与权。”郗虑听了很不服气,举笏曰:“融昔宰北海,政散人流,其权安在?”二人互相短长,以至不和。(《后汉书》本传注引《江表传》)至此,郗虑“乘风望旨,以微法奏免融官”。 孔融既积嫌于曹操,而郗虑又奏复数其罪,曹操又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罗织捏造罪状)奏孔融曰:“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路粹是“刀笔吏”,时人观其所作,“无不嘉其才而忌其笔”。 (《后汉书》本传注引《典略》)就是说路粹的笔厉害得吓人。他一连捏造了孔融的四五大罪状,结论是:“大逆不道,宜极重诛。”这下孔融活不成了:“书奏,下狱弃市”,头被曹操砍掉了,还连累妻子皆被诛戮。时在建安十三年(208),孔融五十六岁。一代名士,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不过观路粹所奏,没有多少事实,多是“枉状”诬告。一是说孔融在北海即有谋逆之言,说“我大圣(商汤)之后……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即刘)”,说孔融早有篡汉谋逆之心。这极不符合孔融思想。孔融思想保守,即保守在“志在靖难”,以安汉室。二是“与孙权使语,谤仙朝廷”,从孔融“保汉”的思想看也不大可能。三是与祢衡“跌荡放言”论父子、母子关系,也不大可能。因为孔融是以孝悌闻名的,四岁让梨,十三岁父死,“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至于与祢衡互相吹捧,在朝“不遵朝仪”,“秃巾微行”,或许有之,但这些“蚊虻之过”,也构不成重诛弃市之大罪。关键是他与曹操积怨过深,已构成了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孔融刚直性格可嘉,但不识时务,招致杀身之祸也在所难免。 孔融建言,也时有可嘉者。如当时论者多欲恢复肉刑,融以“不可”建议说:古代升平,“吏端刑清,政无过失。百姓有罪,皆自取之”。今处末世,世道陵迟,“风化坏乱,政挠其俗,法害其人。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谓与时消息者也……故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者也。”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没有恢复肉刑。 孔融的政治立场明确,既反对外戚、宦官、豪族、军阀,又镇压农民起义,只忠于汉室,极力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但是失败的。 孔融的成就主要在文学上。《本传》载:“魏文帝(曹丕)深好融文辞,每叹曰:‘扬、班俦也。’募天下有上(献呈)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今存有后人所辑《孔北海集》。 体气高妙 文耀当时
孔融一生,恃才负气,在政治上“才疏意广,迄无成功”。而在文学上却是高妙当时。尽管他积怨曹操,被罗织罪状“弃市”,在文学上却被曹丕肯定。孔融死后,曹丕每为之叹息,在《典论•论文》中说孔融: 高志直情 琨玉秋霜
孔融为人,侠义刚直,与曹操过不去,且言辞偏颇过激,积怨过多。又因孔融名重天下,影响至深,对曹操篡汉称帝造成极大威胁。事实也真使曹操一生未敢贸然称帝。因此,受到曹操打击,给些惩罚,还可谓咎由自取。但曹操命路粹捏词诬陷,并由此定罪处死,戮及妻子,也太居心不正,过于残忍。因此后人同情孔融,甚至为之喊冤,就在情理之中了。首先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就有为之怜惜之意,南朝宋范烨也是如此。他在《孔融传》后论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