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与道医葛洪的贡献

分类: 潮汕鳳陽醫學 |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与道医葛洪的贡献
作者:吴明杰博士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
2015年12月7日,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了《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获奖致辞。致辞中提到,她早年系统的学习中医药的知识为她从事青蒿素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在抗疟中药研发的过程中,她曾收集整理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了大量的民间方药。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在屠呦呦的研究团队把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后,她在青蒿素的提取方法上又遭遇了瓶颈,在用传统的高温化学提取法经历了很多次的失败后,她又再次转向中医古籍寻求方法。她受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里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所启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终于成功地提取出抗疟药效显示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素”。
那么,这个1600多年前就能用青蒿来治疗疟疾的葛洪是何许人呢?
葛洪(公元283~363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士。我国古代科学家、医学家之一。葛洪是世界上第一个纪录狂犬病的人,在他的书中,史上第一次记载了天花。而西方最早记载天花的是阿拉伯医生雷撒斯,比葛洪晚了500多年。
http://s9/mw690/0025MrUVzy72ZXDesyIb8&690
葛洪是我国科技史上一位伟大的学者,学识渊博,著称当时。他精通儒学,又是道教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对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术等均有极深的造诣。对屠呦呦有很大启发的《肘后备急方》是葛洪一本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书名的意思是可以常常备在肘后(带在身边)的应急书,是应当随身常备的实用书籍。书中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这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
葛洪很注意研究急病。他所指的急病,大部分是我们现今所说的急性传染病。葛洪在书中说: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疠气。我们都知道,急性传染病是微生物引起的。这些微生物起码要放大几百倍才能见到,1600多年前还没有发明显微镜,当然不知道有细菌这些东西。而葛洪却早早指出了急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
葛洪另一本重要著作是《抱朴子》。《抱朴子》被认为是葛洪哲学和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葛洪曰:“《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事业臧否,属儒家。”
葛洪还进一步将炼丹术应用于外用药物的制作,如改进外用丹药的制法,这对开创后世中医丹药的炼制,具有重要意义。葛洪使用炼制后的水银作为主料配成的方药以治疗疥癣、恶疮,比西方意大利十二世纪时用水银软膏来治疗这些疾病要早800余年。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葛洪的炼丹术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驱。
《抱朴子·内篇》中,对养生、病因、方药等医学内容也有诸多精辟阐述,虽然它只是一种杂论性的著作,非医学典籍,但后世医
家对其中长寿之道仍很推崇。葛洪把医学看作是一种“道”的追求,强调
葛洪晚年鹤发童颜,举止宛如仙人,又为民众治病,药到病除,百姓们都尊称他“葛仙翁”。突然有一天,他托学生给友人送去一信,信中说:我欲去远方寻师,即日便去,特此告别。友人览信,心知有异,急忙赶赴葛洪居处罗浮山。而葛洪已从早晨打坐至中午,象如入睡一般地逝去。只见他颜面如生,身形柔软,举尸入棺,轻如衣装,于是道教徒们奉称他是“尸解得仙”而升天了。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