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西北边疆第一村——白哈巴

标签:
白哈巴哈萨克图瓦族秋天北疆 |
砰——砰!两瓶白酒栽到了桌上。“今天最辛苦,犒劳一下各位”,郭领队沙哑的嗓子里蹦出了这句话。
靠着每人几支的羊肉串,大伙围坐在蒙古包内,背靠我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不远的铁丝网,干杯!
小菜还没上,酒却喝了半杯。
9月17日,这一天确实很辛苦,上午“大战”雨中喀纳斯湖,下午又转场几十公里外的白哈巴,放下行李直奔后面的山头。
看起来不高的山头,爬起来却像《南征北战》的摩天岭,队员相互鼓励,互帮互助,不到半个小时登顶成功。
俯瞰山下:东南排排的雪山;西南大片起伏丘陵,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远山清晰可见;中间一条小河,水流湍急,承载着雪山的融化;而坐落在小河两侧无数个图瓦族木屋,就是最原始的巴哈巴村。而山顶却是几千亩起伏的草原,视野开阔,牛羊成群,树林成荫,牧民的小帐篷不时有炊烟漂流。
一道闪电,突然又下起了大雨。环顾山上,孤身一人,有些恐惧地向山边走去,当看到几百米之外穿着各种颜色下山的队友们,我“拉”了两张,不仅是道风景,更是一种壮胆。
裤腿全湿透,还没来得及整理,天空西面突然放光芒,用连滚带爬形容一点不过,再次返回到一个山头,试曾等待夕阳晚霞,遗憾奇迹没有出现。
经过雨后的洗礼,第二天清晨的白哈巴,天那么蓝,云那么白,视线那么透;尤其高悬在天空的月亮,在雪山的映衬下,格外有情调。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已经填满了白哈巴不宽敞的道路,而那一道拍日出的高堤则一位难求了。
等待日出的人们,不时搓搓手、跺跺脚,穿着不多的人们瑟瑟发抖。殊不知,背后哨所那边就是一片开阔,有人招手,这边......这边。人们纷纷转移阵地,将镜头插如边境铁丝网,拍的晨光,拍下牛马,也拍了缓冲区的安宁。
忍不住雪山的召唤和光芒的吸引,小跑几千米来到依山而拍的村子,留下了白哈巴新村早晨的第一缕阳光,虽然被雪山遮挡,太阳出来的晚,光线很强,但洒向没坐木屋却是那么温柔和温暖。
其实,这个村子也叫白哈巴,是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建立的新村。
作为国内最美八个小镇之一的白哈巴,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基本保持着原木屋、原住民和圈养牲畜的栅栏,并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更有抬头是雪山,低头是草原,前面是一群牛羊,后面是牛羊一群的陪伴,即使游人如织,也难掩她那原始、清宁、祥和的景象;
期间,有一位靓丽的姑娘,也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印象。她这两个半天始终为我们端盘子提壶,忙的不亦乐乎,她就是房东成员之一的阿娜。
阿娜,哈萨克族,一家四口人,爸爸、妈妈和哥哥;目前在广州一所大学上学,正好赶上课外实践期间,在帮助父母和哥哥打理接待。而开车到车站接我们,实际上的“经理”哥哥,西安交大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开起了家庭宾馆,加上父母共同支撑着对外营业。
离开前,坐在台阶上休息的时候正好遇到阿娜,我问她想没想过毕业后到内地工作,或者将来有一位另她心怡的内地“白马王子”怎么办?她一转头,脸颊有些泛红,且伴随着那双黑逗逗、哈萨克姑娘特有的大眼神,既腼腆又很坚定地告诉我:“不会,绝对不会,什么情况下都会回到这里,因为哪里都不如我的家乡好”。
她的声音很细小,但发自内心,发自肺腑,发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最西北角,另我震撼和感动。
明天就是建国70周年庆典的日子,阿娜对家乡的真挚所爱,仅是各族同胞的一个缩影,也一定寄托着对祖国的情怀。祝愿她的家乡越来越美好,新疆越来越美好,祖国越来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