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四年多之后,2018年1月18日,又一次来到了北京汽车博物馆。当然,也知道博物馆里的陈列车辆不会有啥变化,只是因为天气寒冷室外没得拍的,再说上次拍摄的片子现在看来简直“惨不忍睹”需要补补课。
”您带身份证了吗,估计可以免票“;当来到售票窗口,里面一位工作人员向我这样提示。俺有点激动地问”60岁吗“,答”是的“。
边向检票口走去边琢磨:确实老了,要不人家一打眼就看出来自己够“沾光”资格,肯定像70岁以上了;应该感谢政府的优待政策,可这30块钱的便宜没有资格享受更好。
博物馆内,还是那样,二层到五层全是大大小小不同年份的“怀旧车”,唯一变化就是里面开设了快餐店和小孩游戏场地,看来大多数“粉丝”还是家庭组合来休闲玩儿的。
馆内除了我们五六十年代生产的“红旗”和“上海”,还有国外少数现代赛车外,全是几十年上百年前的“老爷车”,人们的兴致点其实几乎在“老爷车”上。看看“老爷车”,想想历史,真的感叹这个世界差别之大。
进入工业社会文明,当然以汽车为代表;工业文明比起农业文明最根本有什么不同,这还真一下子难下定义。不过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老爷们”可以坐车,不再让奴隶和佣人抬着了,立马感觉人和人之间多了一份平等,您能不说这也是文明进步?
有车和没车不一样,一个村子的人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情况下,让村民外出能跑多远?可有了车一夜之间能跨越千里。也就是说世世代代围着山窝窝转的人们,可以几小时、几天之后与几百里、几千里之外的人面对面,人在单位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流通”了;一“流通”就会聚人气,有人气就会有市场;市场不仅交流生产生活用品,还会交流思想观念。这大概就是与封闭的传统农业文明最大的不同。
当然,汽车也会带来“不文明”在汽车已经全面进入家庭的今天,尤其大城市的拥堵则让人们“骂街”。其实这并不在汽车本身,而在于面对“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满大街车辆缺乏准备,道路设施落后,交通管理经验和“驾驶员”的文明行为都需亟待提高。
喜欢汽车,更喜欢我们自己过硬品牌世界领先的汽车,这也是俺的“中国梦”的具体化之一,但愿这梦做的越短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