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山上建筑一杰作——宝云阁(铜亭)

标签:
颐和园万寿山宝云阁铜亭佛香阁 |
分类: 时事杂谈 |
颐和园家喻户晓,而万寿山上还有一座“金殿”建筑杰作宝云阁,人们更喜欢称之为铜亭,却值得一提。
10月11日的早晨,经过前两天绵绵秋雨的洗礼,天空、山峦和树木显得格外洁净。
早上直奔颐和园北宫门,登上万寿山先拍些风景,等待佛香阁的开门,去里面拍一下秋色风景,最主要的是看看宝云阁(铜亭)的“真面目”。
到过颐和园无数次,第一次听说“铜亭”,还是前段时间在昆明湖南边的涵虚堂用长焦瞄准万寿山时,有位热心人问“拍到铜亭了吗,就是黑呼呼的那个建筑,可是一绝”;其实我真不知道什么铜亭,只是答说“好,好,谢谢了”。
9:30左右,当走下佛香阁,来到排云殿向西钻过一个楼门洞,被铜亭静静的院落、参天古树,特别是由乾隆爷题字的石牌坊所吸引,加上阳光的斜照更显的幽静。
再上一个二门便一睹铜亭真面目。几百平米的院子,四周雕梁画壁建筑,中间为铜亭坐落在汉白玉雕砌的须弥座上。
铜亭,乾隆二十年(1755年)铸成,外形仿照木结构建筑样式,通高7.55米,重约207吨,当年被称为铜殿,西藏喇嘛到达北京,常来这里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
铜亭历史上有两个“故事”,一是建筑杰作。铜亭为稀世作品,在这稀世铜阁的内壁上,镌刻着督造官员以及制作工匠的名字(40名)等文字,详见宝云阁内部文字。当年所采用的失蜡法熔模铸造技术,是我国古代三大铸造技术之一,铸造时,工匠们要先将铜阁的各种大小构件分别铸造出来,然后再将各种构件连铸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铜阁。当年清政府为铸造铜亭,还专门设立了出蜡局,想必能与当今“嫦娥本月”技术研究相重视。据说目前仅存的铜亭只有两座,除了宝云阁之外,还有泰山岱庙一座(多年前看到过)。
第二个故事“失而复得”。1860年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铜亭虽幸免于难,但亭内的陈设却被掳掠一空,铜制门窗、飞檐等也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1993年由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出资51.5万美元将十扇铜窗购买,无偿赠还颐和园,最终恢复了宝云阁的完整。
而亭内现存的唯一一张约2吨重的铜铸供桌,曾被侵华日军抢去,1945年日本投降才从天津追回。
铜亭本不大,背后故事多。当然,万寿山和铜亭处的风景也很迷人,在欣赏颐和园秀丽园林建筑风景的同时,不妨支持一下乾隆帝“侧峰横岭圣来参”那句题词,也顺便登上万寿山,走进铜亭院欣赏一番。














以下为历史旧照(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