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草原行之五:初拍星轨

标签:
星轨拍摄内蒙古乌兰布统蒙古包 |
分类: 生活爱好 |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折腾”,200多张照片终于“咔嚓”完毕,像怀揣着一枚孵化了多日的鸡蛋,回到家里立马打开制作,一幅成型的星轨展现在电脑屏幕上。
初次看到星轨照片,大概还是2014年秋天,从同一小区“豆豆爸”(网名“贝影”)微信上所获得。五彩斑斓、栩栩生辉、绚丽旋转的星轨,在顿生向往的同时,又为天体的神秘和摄影带来的梦幻奇景感到震撼。梦想有一天,技术可以驾驭,器材可以“胜任”,环境又许可的时候,一定尝试一下拍摄星轨的快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俺的办法历来是“笨鸟先飞”。平时有空就“百度”做功课,把很多“过来人”的经验体会合并同类项,去粗取精,找出一条条“干货”,记起来就简单使用。就这认真劲儿如果用在当年的学习上,肯定能考上个正儿八经的文凭。
其实,这期间有好几次拍摄星轨的好时机,比如去沙漠、草原、西藏等,但觉得“舟车劳顿”,或受时间限制,要么没带三脚架,要么顾不上拍摄,星轨总是与我擦肩而过。
直到前些天参加金山岭长城国际摄影颁奖仪式,感觉机会来了,白天活动,晚上拍星轨,一举两得;再说金山岭长城,历来是摄影发烧友们拍摄星轨的宝地,不仅没有光污染,更重要的是选择长城做前景,底气足,质感强,有意义。遗憾天气不给力,薄云全覆盖,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北上,在茫茫草原寻找星空之夜,也许这个梦想注定要在草原实现。
5月30日的晚上,“天时地利人和”,就差我的胆量和体力了,因为从早到晚一直跑路拍摄;9点多的晚餐尽管喝了两杯“套马杆”,再跑几公里或者十几公里,找个无人烟的陌生之地,拍星轨不免心里发怵。
“老韩家”韩老板,为我提供了几个地点,并且白天都去“踩过点”。最后还是选择两排蒙古包,也是正在建设的“二期”“老韩家”农家院的一部分。尽管挨着道路有过往车灯污染,但对天空影响不大,关键蒙古包里还可以避寒。
等了一个多小时的月亮,于深夜11:40左右收纳了她那微弱的笑脸,星星顿时明亮,相机开始“无人驾驶”状态下工作,我坐在一排砖头上,仰起头一边听着曝光声儿,一边开始数满天的星星。
星星总是那么迷人,爷爷奶奶辈给孩子讲故事,最多的就是星星,既能把小孩讲的不困不睡,也能让其瞬间进入梦乡,足以看出星星的魅力;家家户户人人都讲星星的故事,也永远讲不完,如同星星的浩渺无穷永远数不尽一样。
面对满天繁星,我却大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如此明亮繁多的星星,记得只有小时候夏天,为纳凉露宿场里(农村碾平空旷土地用作打麦收粮的“广场”)的夜晚看到过,且被蚊子叮咬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时候,索性坐起来看星星玩儿,打发时间。
多少个夏天,无数夜晚这样过来,俺虽称得上星空“小专家”,但哪个星星到了哪个位置,大约是什么时辰还是心中有数的,至于北斗星尤其北极星,绝不吹牛,一眼即可找到。
时空隧道不仅穿越回了少年,也“绑架”了我的军人时代。面对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一个人在坚守着什么,这样的经历,只有当年当兵站夜岗的时候体验过,而与1976年夏天野营拉练,到内蒙朱日的夜岗感觉一样。如拍下当时的我,更像是一名老军人,因为身穿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除了北极星不动,天空的星星不断从东向西行走。初夏草原的深夜十分寒冷,几次看手机温度显示1——3,由一开始坐着“数星星”,到不得不原地“踏步跑”,再到后来被逼进蒙古包,感觉寒冷始终没有散去。
幸亏了那件又厚又重羊毛内胆的军大衣,在阔别了近30年后的这个夜晚又加身取暖。否则,三个多小时(加上一个多小时寻找地点和等待月亮落山)的拍摄一定是两种可能:一是老早就把我冻回去无法拍摄;二是结成“冰棍”根本回不去。
一生接受过很多人送的“温暖”,唯这次“最重”,“雪中送炭“,不仅让我拍亮了星轨,也点亮了心中感恩之火。
非常感谢和难忘“老韩家”韩老板,这位红山军马场一位曾经的军人!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可心里却一直浮现着他那厚道诚实又略带憨厚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