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之五——神秘的南伊沟

标签:
西藏南伊沟林米林芝麦克马洪线 |
分类: 生活爱好 |
藏南米林县境内有条风景不错的一条沟——南伊沟,并带有一层神秘的色彩。
4月8日下午3:00左右,从大峡谷来到南伊沟景区大门,前方武警战士手一挥,大巴路边停下,战士上车点人收取身份证,而胸前那支轻巧的冲锋枪,让人顿生敬畏的同和神秘。
原来南伊沟不仅风景秀丽,而翻过前面的山梁既是麦克马洪线,当年的中印自卫反击战,这里曾作为后勤补给的大后方之一,为赢得反击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南伊沟便披上了神圣的面纱。
还没到大峡谷之前,冷导就“下毛毛雨”:“大家注意保存体力,不然到了南伊沟,再赶上蓝天白云,就走不动留遗憾了”。
坐上南伊沟的电瓶车不久,黑云渐布,凉风徐徐,像是雪化一样冰凉的雨滴不期而至,看来导游“再赶上蓝天白云”的伏笔有道理,天气无常,说变就变。坐在最后一排的魏老师从包里抽出自己的羽绒服,扔向前排驾驶仓的我——“穿上耶”!
第一次认识的“团友”,就向我抛来了“热火罐”,顿生感动和温暖。
车子在风雨中慢慢爬坡,直至约16公里处的终点,中间停靠三、四个观景点。前几个景点不免心生遗憾,再加上阴云光暗雨打,更觉得与导游描述的美景相去甚远,感觉也就到此一游了。
“最后一个景点到了,停车40分,好景要好好看的”,负责驾车的藏族小师傅用特别普通话这样提醒着,游客便消失在了原始森林之中。
原始森林估摸3、5平方公里,按照森林形状,大致沿中心线修了一条长约1.5公里的C形木质栈桥,道路平缓,踏在其上,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两侧林木参天,青苔布满,淡黄色的松萝从高大的树杈间垂下,让人觉得里面有猴子猩猩出没。越往里走,绿色越多,空气越清新,一股股“草腥味”并伴有花香扑鼻而来。
徜徉其中,俨然不像身置高海拔,总想多呆一会,大口呼吸,尽情享森林氧吧。人们哪怕前几天高反比较严重的“团友”,也情不自禁地撒气欢儿来,跑的跳的,喊的唱的,大有一支探险科考队伍的气派。
我又是一个最后到达终点者,花时间去发现和表现森林之美。其中,有一种我认可的之美,就是那些成百上千年的枯树,尤其是已经“中枪”躺下的枯树,写满了历史沧桑痕迹,且纯属被大自然的最后“一根稻草”压垮而至,“满脸”没有遗憾,而散发着“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骄傲;特别在失去了与大地母亲的连接之后,靠着仅有养分,在雨水阳光作用下,又生长出了很多新芽小树,原生态的魅力一览无余。
本来阴森森的原始树林,再加上小雨的洗礼和阴天的效果,对这片土地更心生神秘之感。
南伊沟的故事很多,也有很多之最,比如目前只有3000人我国最少的少数民族珞巴族,就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里,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以畜牧狩猎为生,喜欢吃鼠肉和烤鱼。南伊沟还号称藏药的发源地,“当家”藏药自古就盛产在这里。开车的小师傅便驾车边向我们讲述着,其肢体语言无不透露着家乡美的自豪。
开车师傅叫多日次仁,曾经当过四年武警战士,家离景区十来里地,这三年每年3月至10月,都到景区开游客电瓶车,月收入3000多点儿;性格开朗健谈,对汉族战友念念不忘。临下车我问他“有没有想走出大山去内地或北京做生意的想法”,回答“有,但只在梦里,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妹妹需要照顾”。
风止了,雨停了,车子也返回到了出发点,走出景区大门,回望神秘的南伊沟,已分辨不出树木颜色,只有山际随风摇动的一片片云彩向我们“招手”,当然还有多日次仁在空中摇晃的那双“高原红”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