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摄影走进绘画》观后感

标签:
恭王府让摄影走进绘画李振宇赵晓航 |
分类: 情感释怀 |
2016年5月13日下午,李振宇、赵晓航的《让摄影走近绘画》,在北京恭王府拉开帷幕。
著名导演王扶林、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文澜、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丁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赵树栋、《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晋永权、著名电视节目指出人陈铎等悉数到场,为展览增添了浓浓的艺术色彩。
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展览作品。
开展前的一个月左右,就已经接到了“口头”邀请,好奇心的驱使,届时一切都要让路,去恭王府一睹《让摄影走进绘画》“庐山真面目”。
对绘画一窍不通,看“热闹”都不合格;与其说题目叫《观后感》,不如说《听后感》更靠谱。
几位嘉宾的致辞,让我知道了摄影与绘画结合的妙哉。
摄影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摄影概念也包含了众多的门类。画意摄影开创于150多年前的胶片摄影时代,旨在通过后期加工的办法追求摄影画面的美感效果。上世纪80年代,计算机、数码相机和数码后期技术(以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为代表)的兴起,唤起了画意摄影爱好者们“让摄影走近绘画”的梦想。
原来,我认为李振宇、赵晓航首先是“画家”,所谓“让摄影走进绘画”,就是以自己心仪的照片为“模特”,进行各种绘画;当然,凭感觉他们在绘画艺术上哪怕不是科班出身,也有相当的造诣。听专家们解读之后,恍然大悟,他们不是原来意义上绘画,而是运用PS的功能及其工具,遵循绘画的艺术规则,创作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其中包括中国画,素描、水彩、油画3种西洋画和版画等,为画意摄影创作的规范化和系列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为消解众多人士对数码后期技术难度的畏惧,普及创作知识,实现画意摄影创作的大众化开拓了新路径。且都是退休之后花甲之年开始自学,这种孜孜不倦,好学上进的精神,令人称道,肃然起敬。
当然,这种学习的刻苦,远远没有他们当年的生活经历更苦。两位作者可以说是“发小”,同窗共读,后来又一起插队陕北,同床共梦。这一段人生经历,不仅磨练了坚强意志,也为他们热爱摄影绘画艺术提供了原始素材。不论哪一行,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是前置条件。
当我拿到《让摄影走进绘画》画册,打开扉页看看他们的简历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是从未见过个人简介。“俩人退休公民,同年,现年65岁。俩人1964年同学,66年接触胶片相机,69年同村插队,70年后各奔东西,退休后俩人又重拿相机切实数码的了”。真正的简历就这三行,其余都是介绍摄影绘画纯技术问题。
按我的判断和传统的简历写法,他们有资格、有资本介绍自己写一两页,什么“长”、什么“任”,哪级哪级会员、理事、懂事、执行董事,哪年哪月获得什么“子丑寅卯”奖等等;他们不但没这样做,而且内容平淡无比,俨然是两个“看山老头”,而却用了“公民”二字。我想,画册出版之前征求意见期间,一定会有朋友提示“这样常规“出牌”的简历是否有点‘另类’,你们觉得好看不好看再其次,可让很多‘摆谱’的人脸面往哪儿放”?!
我却恰恰相反,作者这样的简介,才让我发自内心的敬重,而对他们的艺术天赋充其量只是赞叹。
爱好因人而异,有人喜欢赌博,也有人喜欢捐款;有人喜欢灯红酒绿,也有人喜欢种二亩田地;当然,有人喜欢虚荣,也有人就认准实在。
李振宇、赵晓航二位老兄的《让摄影走进绘画》,正是他们扎扎实实做人的写照。喜欢他们的作品,更喜欢他们的实在、低调和背后的自信。
参观的是摄影绘画艺术,学到的却是做人的道理。
注:本来早该写出来以飨朋友,但由于连续外出耽误至今;另文中所涉及内容全凭有关资料和自己的推断,不准之处请有关朋友指出和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