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2016-04-06 22:12:39)
标签:

沙漠

内蒙古

库布齐

包头

徒步旅行

分类: 生活爱好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201643日,经过两天徒步20多公里,穿越了内蒙古库布齐一段沙漠腹地,回到家进行“大扫除”的时候,发现衣服鞋帽怎么洗刷, 其“犄角旮旯”的细沙仍层出不穷。

作为一次特别的旅游,又何曾不像沙子那样,将美好留在大脑皮层的记忆细胞中。相信一路同行的60人,其中25个小朋友,也和我的感觉一样。

北京出发,一夜火车,次日早7点到达包头。六七百公里的路程,又逢天气降温,温差一下拉大了近20度。大家高兴的心情,遮挡了寒冷的侵袭,车站外耐心等待集结。

大巴在包茂高速和沿黄公路上行驶,建筑越来越少,茅草越来越多,一个小时到达了徒步出发地。

我们这个团队,与其他团队或自助游最大的不同,是由“北京大圣游学”组织,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家长一同参与的沙漠之旅。

下车后,“大圣”跟团的5名老师(14女),如同幼儿园小学园丁一样,以他们专业的语言沟通艺术,很快得到了小朋友们的喜欢和认可。分组,列队,稍息,立正,4名女老师各带一组,吴老师(男)负责扛旗综合指挥协调,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犹如向“敌人”据点侦察抵进。欢歌笑语伴随着脚下飞扬的尘土,开始了一场比意志、耐力、体力的自我挑战。

经过大约1公里的行程,踏上了一座山头一样的沙丘。陡峭的沙坡,成为天然安全的“滑梯”,孩子们上上下下,有的奔跑,有的翻滚,有的使用滑板;老师和很多大人也参与其中,呐喊、尖叫、嬉笑和肢体语言,俨然成为欢乐的海洋。顾不得六七级大风,眼睛、嘴里、鼻孔、耳孔里也能容下了沙子,都感到此刻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沙漠之行,对我最大的吸引莫过摄影。在大家进行游玩的时候,却不得不“这山看着那山高”取景构图。浩瀚无际的沙漠,高高低低,坑坑洼洼,不时会冒出一排排、一列列“友军”,大包小包登山杖,行进在沙丘“刀锋”脊梁上, 很像专业勘探队员,只不过勘探的内容不是地矿考古等,而是“快乐”。

大家“疯狂”一阵之过后,选择一处“避风港”稍作休整,午餐。有自己随身带的,更有保障车做后盾。

吃饱喝足,继续前行。发现不少“小伙伴”体力有些透支,走起来如两腿注铅。正在此时,两个泰迪小狗忽然加入到了队伍,许和人们一样也是第一次接触沙漠,兴奋地跑前跑后,串上串下,一下打破了沉闷,重新点燃小朋友们的兴奋点。

等到返程的列车上,问起泰迪狗的主人是谁,女儿告诉我说,也是咱们一个团队的,因为主人十分想去沙漠,狗狗在家无人照看,又不能坐火车,只好自驾车随赶,临时加入到了徒步队伍。可惜,他们没能参加第二天的活动,提前返回了。

“看,露营地就在前面,加把劲,看谁夺得第一名”,吴老师这样鼓励着小朋友。8公里对于平地不算什么,但在沙漠却要走一步退半步。有一小女同学,边走边哭边抱怨妈妈:“你看人家都走远了,还要让我给你拍照,不拍,不拍,快走,快走”!最后索性“丢下”妈妈,“单刀赴会”追大部队去了。

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在这里也仅剩下“住”成为重中之重。

当知道要去沙漠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住。从得知住帐篷的那天起,心里就一直打“小鼓”,而临来前预报又有大风降温,“小鼓”则变成了“大鼓”。零下的气温,西北风吼吼的,薄如纸的帐篷,另加一个睡袋,不成“冰棍”才怪,心里一直有这个担心。

并非胆小如鼠,而在1976年,也就是唐山地震那年盛夏,野营拉练到内蒙朱日和,“早穿皮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白天热的要命,夜里冻得够呛的滋味,早就领教过了。大概是自己人老落伍,从来没用过睡袋的一种担忧所致。

经过多半天的跋涉,人们在“狼吞虎咽”,品尝过原始风味的大锅羊肉炖土豆佳肴,再点燃篝火浪漫一把沙漠夜色之后,都早早进入了“安乐袋”。

许是疲劳,又加上几两二锅头所致,没觉寒冷,早入梦乡。一觉醒来约凌晨1点,外出小解,发现满天星光灿烂,一消昨日阴沉。喜出望外,兴奋不已,终可拍到理想的照片了。回到帐篷无法入睡,一会大风乍起,温度骤降,顿感浑身筛糠。

临近帐篷的小淼发出“求救”:“妈妈,我冷,冻得慌”。“往里缩头,全蒙上”,妈妈这样回答。其他帐篷也有类似“警报”,更多的是拉扯睡袋或找衣服的声音。

小淼和妈妈是从山东济宁赶到北京参加这次活动的,也是唯一一家行程最远北京以外“发烧”友。坐在返回的火车上,小淼妈妈对我说:“叔叔,很多人包括亲属不让我们出来,两三天跑这么远还徒步,既受罪又不安全。看看一路我们多开心快乐呀,孩子还不想回去呢”。

“天气降温,有受不了的,我这里有睡袋”,小吴老师拎着睡袋,打着手电在帐篷之间,边走动边小声地这样询问着。雪中送炭,“扶冷济冻”,让不少人又重回梦乡。

早晨5点多,按耐不住朝霞的吸引,还有那弯弯月亮的等待,背起背包,直奔沙丘,留下了一组“包头地平线”的沙漠美景。既是对库布齐沙漠,也是对这次“五湖四海走到一起”的美好留念。

如果说第一天徒步很顺利,有新鲜兴奋感和体力尚好因素的话,那么第二天,也就是4318公里的行程,预计就会比较艰难。考虑到孩子们的承受能力,带队老师早上临时决定,让小朋友们乘车而大人步行,到沿黄公路再集体大巴到达另一个徒步出发地,而非直接一起穿越河床,向东南方向的响沙湾进发,总算起来比原计划徒步距离约减少6公里。

总结前一天的经验,带队老师要求:今天的徒步,孩子在前,家长列后,分而“制治”,有利于管理和培养孩子们的集体团队精神。

中午时分,终于体验到了沙漠气候的滋味,凌晨还滴水成冰,现在却有不少人脱的只剩下短袖。我把它形容为“淬火”,铁,没有冷热温差无以成钢;人,不经风雨锻炼难以成器。

让我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表现一点都不比第一天差,自然与小孩睡一觉就不累了有关,但也有赖于他们有了一定自我调节保护“会走”的经验。倒是感到不少大人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如果不是对比孩子自尊心起作用的话,相信一定有打“退堂鼓”的,而我就算一个,如果没有摄影爱好支撑的话。

当然,大人中也有榜样。全队几十人,能称上爷爷、奶奶辈的应该就两人,一个是我,另一位是大我两岁的老大姐。从没看到她走起来吃力,有累的表情,而且始终走在前面;大家都乘车的时候,她还执意要坚持走,其“后盾”自然是身体好作支撑,但精神和内心世界热爱生活才是根本。

相比昨天,第二天的沙漠不论块头高低,起伏程度和沙子的均匀度都好看的多。“国内的几大沙漠,咱内蒙的沙子是最好最细腻干净的”,听起来好像老家是内蒙的几位同行者如是说。库布齐沙漠,作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排行第七的小兄弟,也许正是“身材适中,皮肤靓丽”的代表。

继续前行,一会到了背风向阳面,上晒下烤,蒸笼难耐,不得不加速攀登丘峰,让一阵阵凉风降温消汗。如此向往循环,大概也是人们前行的动力。而为了拍照,还想等太阳西下,也想体验一下沙漠的“孤独”,我主动与队伍脱节一两公里的距离。

一位老师老远向我招手:“你老慢慢走,别着急,我在这儿等您”。“您去照顾孩子,不要管我,放心好了,俺是老侦察兵出身”,一边这样回答,其内心其实也有些发毛。

躺在沙丘上休息,脑子里闪过当年库尔班大叔,起着毛驴穿越大沙漠戈壁滩的场景;彭加木带领科考队员寻找一滴水的故事,等等。忽然,听到沙沙的声音,原来是一路看到过无数次的小甲壳虫从耳边爬过,也是两天来见到的唯一沙漠“动物”。打开矿泉水,往它身上倒了几滴水,可没有停留,也没有喝水的动作继续爬行,留下了一指宽像是铁轨般的痕迹。

对甲壳虫在沙漠里如何喝水很好奇,回来上网查资料得知,它们有一种独特获取水源的方法:日落后几小时, 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将头插进沙里,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越聚越多,这些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到嘴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几克重的甲壳虫都“雁过留痕”,我寻找着小孩(除了本团没发现其他团队有带小孩的)集中的脚印,还有那几个滑板的痕迹,追赶大部队去!

一路追去,竟没有发现明显野炊食用过的垃圾,让我对一路同行的孩子和家长肃然起敬;也与带队老师一上车就开始进行环保旅行知识教育和管理有关。

下午4点左右,大家来到徒步终点。大人们都坐下来休息,像是撒了气的气球打蔫。而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似乎还没尽兴,有的骑上了骆驼,有的还想上“拖拉机”兜风,又红又黑的脸蛋,透着一种难舍难离的无奈。

我说“如果明天再走估计都够呛了”;女儿说“也只能体验这一次”。其实,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等,只是没到那份上而已。

库布齐沙漠总面积恰好和北京市面积相同,都是16400平方公里。两天的行程,仅仅是西北三环到西南三环的距离。相信一路同行的朋友尤其是小朋友们,有了这次挑战自我的经历,未来人生大课堂沙漠,会走的更加坚定、顺利、幸福。

在此,向爱好摄影的朋友提醒一句,如果您要到沙漠摄影,千万要购置防风沙的专业保护装置。尽管我严格使用了,还是有细微沙子进入镜头。否则,那就苦了您的相机宝贝了。

如果有朋友问我,这次外出的特别收获是什么,那就是回去想置办帐篷装备,背上70升的大包,也像其他自主徒步者一样,去“周游列国”。

两天一路同行,分手即在今晚;沙漠让我们认识,欢乐让大家相连。

有位家长说:“到了沙漠,牙齿忽然变白了”。“包袱”就是皮肤变黑了。

我还发现大家变美了,尤其一路走来关心照顾小朋友们的四位女老师,自然美和心灵美的叠加;当然还有那位我们山东小老乡吴老师,本来一笑俩酒窝,感觉真的可以“盛酒”了。

谢谢你们,问好大家,有机会下次再见!

                                                                                                      201646草于满庭芳园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漫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天的紫竹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