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钟寺

标签:
北京大钟寺觉生寺北三环雍正乾隆 |
分类: 生活爱好 |
大钟寺,就在小区东边一里地的地方。晚上散步经常路过,或者围着它转一圈。
也只有这个时候,在周围高楼大厦、灯火闪亮的衬托下,才感觉到大钟寺清静的让人心里有点发慌。而阳光明媚白天去了两次,去因为即将下班和星期一闭馆都未能进入“腹地”,一饱博物馆内收藏的各种大钟,尤其是“钟王”的永乐大钟。
说起占地不到4公顷的大钟寺还真有点典故。大钟寺,原来叫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3年),雍正皇帝赐名觉生寺,寓意 “以无觉之觉,觉不生之生,所谓觉生也”。可觉生寺刚刚建好的1735年,雍正帝不但没能“觉生”而却驾崩了。
他的儿子乾隆爷继承老子的革命遗志,为提高觉生寺的“震慑”能力,乾隆八年(1743年)将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故觉生寺又被俗称为“大钟寺”。一直是皇家祈雨活动的场所。由此看,皇帝祈祷求雨,完全为黎民百姓谋福祉,而皇亲国戚没有种粮食者,因此当年如果叫作“亲民寺”更属于正能量。
我们看到照片的大钟,是1995年为几年北京建城四千几百年而特制的。里面没有和尚,平日也没听到钟声,完全是个摆设,对得起门牌“大钟寺”。
不过,不管在哪里,凡是看到大钟就想起了和尚,也就是那句成语:“当天和尚撞天钟”。而这个成语应该是接受教育听到最多的“训令”,无论老师、首长、领导还有家长,每每上“政治课”时,总是要反复教育“不要当天和尚撞天钟,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即要求人们不要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殊不知,和尚撞钟,一日两次,并不简单。正像《撞钟和尚》故事里,方丈批评和尚“心中无钟,撞响不洪”一样,是否真心喜欢一个职业或者爱好,不是看行动而是中在内心是否向往。
这也是为我去两次而没能看到“庐山真面目”找个理论根据,因为心里一直想着去看看那里珍藏的那座46顿重、内外铸造了22万经文的永乐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