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难忘家乡的泉水

(2014-05-28 20:34:52)
标签:

难忘家乡

清澈泉水

泗水金庄

故乡美好

情感

分类: 情感释怀

                      难忘家乡的泉水

 

    20年前,当我怀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从县城调到距老家80公里“州府”大院上班的时候,最大痛苦不是无栖身之地、作了“光棍”、一日三餐“打游击”等,而是味道难闻像喝中药一般的水。因为这里属于盐碱地带水质,和老家的“矿泉水”无法比照。真是“三里不同俗十里改水质”。

    每当喝水的时候,甚至看到水、看到杯子暖瓶和窗外的雨滴,便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老家的泉水。现在,虽然早就“入乡随俗”,不再像当初总要憋着气或者加上绿豆改改味了,但对家乡泉水的思念却有增无减。

    天铸地造,鬼斧神工,大自然在把荒山秃岭、十年九旱、积贫积弱的那块地方给了我们祖先的时候,却没忘了“平衡”、“中庸”哲学,也赐给了让十里八乡都羡慕嫉妒“恨”的清泉。追溯祖先立村之本,一定也是为着这口清泉而迁徙定居的。

    如果说济南是泉城的话,距老家几十里外还有一个泉水如林的泉林,那我们村称之为泉村则不过分。这眼泓清清的泉没有名字,就像指纹一样全村没有第二,村民一说挑水去,一定是到东河崖里的这眼泉边。泉为三大块自然石头围成,下半部呈倒三角形状,经先辈人工开凿打磨,向路的石头平整光滑,一侧留有“水满自溢”沟槽,上半部泉状则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最大容量估计2立方,深约1.2米;西侧毗邻南北走向河流,泉水面高于正常河水约50公分;泉水水脉来自东南一公里、相对高度约30米的黑虎泉。

    遗憾的是前两年村里修路架桥,这口清泉已被覆盖。问起村民说是覆盖不深,上面并无很多负重物体。有机会回家想和村里商量一下,由我出点小费顾几个相亲,让它重见天日并加固起来。

    其水的质量尽管没有任何检测指标,凭口感绝对比当下的所有纯净水都好,因为是经过高山断层的石灰岩无数年的沉降而流出来的,至少百分之百没有任何人为污染;泉水冬暖夏凉长年11度左右,有的人家烧水壶用了大半辈子水垢和纸张一样厚薄,最典型的就是熬绿豆汤熟得快,还有几块钱一斤的茶叶口感胜过名茶。在那个年代,即使全村早晨挑水最集中的时候,泉水也不会供应不上导致“断档”。

    当年还在村里时就听老人讲,这口泉他们记事以来就没干过,只是大雨洪水袭来,咆哮的浪头冲刷着本来就不肥沃的泥土,会把整个泉眼填满,过后村民自发把淤泥挖出,再用手像拨眼睛里的虫子,将深处的堵塞污物掏出来,配合以自然跳动的泉水把池子清洗干净,两个小时左右便恢复了使用。60年代初,父亲利用他在临县做“水官”的便利,请县水利局帮助在上游修了一座小型水库,从此“泉祸”极少发生,我在村里的前后十多年仅有一次“全覆盖”。

    祖祖辈辈,一年365天,全靠这口泉吃饭。当年,村里200多户人家,离泉最近的200米左右,最远的西南角有1000米的距离,且相对泉水的高度不下百米。村里最繁重的劳动就是挑水,其艰难和艰辛程度仅次于泰山挑夫。每天凌晨听到邻居家的第一响声,就是扁担铁链钩的伸展和“洋筲”(铁桶)、“二鼻罐”(烧制土罐)吱钩吱钩的声音。家有成年男劳力的还好说,一般百儿八十斤一挑,一早上挑两三趟把水瓮灌满能用两三天;可家无劳力或者因病不能劳动的,只能靠妇女和老小,有的手拎,有的两人抬,即便一人挑也就三五十斤;四平八稳的天气还好,若是冰雪大地、泥泞路滑,不足20厘米宽的石头凳和接近一半的上坡土路,轻者摔倒受伤,重者致残甚至要命。为了珍惜流汗甚至比挑到家里的水还多劳动,人们在各自的水桶上面放上草、木漂,“二鼻罐”之所以不被淘汰,原因就是口小肚子大走起来很少因摇晃外溢。

    “东大沟,两条路,轻快下,回来愁”,这是几百年来对全村吃水难的生动比喻。村里“光棍多”,仔细分析起来,也一定与哪家的姑娘都怕嫁到俺村沦为“挑妇”有一定关系。

    上初中高中那个年代,放学回家最害怕看到的就是水瓮干涸,比考试弄个“大鸭蛋”还紧张。特别是当姐姐出门之后,这“革命”重任不可选择地就落在了自己肩上。和母亲两个人虽然用水不多,但日子不可细算,“挑一次水不难,难的是多年如一日”,在母亲的鼓励和“诱导”下,那几年还是基本保证了“供应”。后来当兵走了,凡探家带回来的“北京点心”,送给的第一人不是母亲,而是长年为家里挑水的邻里乡亲;后来结婚,“当家的”经常骑车翻越20多里崎岖山路从城里到家里看望老人,唯一的就是没挑过水,虽然每每表示敢于“挑战”,但终都被母亲或邻居亮出“红牌”。在县城上高中时,一帮很要好的城里同学,说是选择做好事题材,到乡下“兜兜风”,其实就是想知道吃水究竟有多难,一个星期天五六个同学“大驾光临”,轮着挑水直至把水瓮和盆盆罐罐倒满,这也是一生当中喝到的最甜、最难忘的水,完全可称之为——望情水。

     当年虽然排斥挑水,那是因为路途艰辛;但清泉本身却给了我少年极大的欢乐。特别是夏天,每当新蒜即将下来的季节,和那些小伙伴们拿起镰刀,背上背篓,戴上草帽,披肩布泉水一泡披在身上,到田野里去割草,等回来的时候人人拿出各自“偷来”的鲜蒜,趴在泉边像老牛一样边吃边喝,味道好极了;还有放学后偶尔从城里买回个大西瓜,洗干净用网兜套上放在泉里,自己则在树阴凉下面看书,等个把小时带回家和母亲一起品尝,感觉爽极了。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90年代中期,自从村子里修了水囤有了自来水,这口泉慢慢成了历史的尘封。每年清明和寒食节到老家祭拜父母之后,都要下两块地看看这个泉。不但没有了当年的清澈,也像我偷懒的时候家里的水瓮“见底”一样,剩下的和看到的只有三块大石头组成的形状了。

    有形就有状,有状就有态。老家的泉,已经通过一道道、一条条的数码烙印在脑海里,形成了山是家乡美、水是故乡甜的“意识形态”。

    说不尽的泉水,道不完的家乡。我无力把你真实和感受描写出来,但王维《清溪》里的“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的美好,也一定适合我的老家。因为,除了真实景色不抵王维的所见,但在与天斗与水“斗”其乐无穷培养和树立信心磨练意志却是一生的宝贵财富,也属于“大美”之列,至少看得见摸得着的这身肌肉块当是最好的证人

  思念过去的岁月,难忘家乡的甘甜

                                                                    2014.5.28于北京风荷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难忘家乡的泉水
                          这个小泉就是位于那个大泉上方两米的地方至今仍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