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憋,可是一门学问

(2014-04-22 23:03:27)
标签:

阿塞拜疆

乌克兰

总统访问

仪仗队

闪帽

分类: 时事杂谈
                       憋,可是一门学问

 

今晚,本来没打算写点东西,但偶尔看了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在迎接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国宾仪式上,这位行迎宾礼军官用礼仪刀把帽子砍飞的画面(有视频),不仅憋不住笑了,还想写点感想

对于可笑的事情,坚持憋住不笑,大概人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其实憋住不笑是很痛苦的,甚至痛苦到挣扎的地步便溺失禁,以保持这薄薄的一层“窗户纸”不被捅破。

小“事件”憋与憋不住无所谓,可遇到突如其来的大“事件”,真有“人命关天”的作用。礼宾军官“闪帽”就是国家的大“事件”,到访的乌克兰总统或者说客人可以笑一笑,意在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请对方总统不必尴尬,也能缓解那个军官当事人的紧张情绪。但作为东道主的总统,是绝对不能笑的,尽管那表情相当难受,还试图向右转转脸分散一下精力,否则扑哧一下笑喷,不仅对客人失敬,还将失去尊严成为典型的政治话。

笑,分很多类,欢笑、憨笑、傻笑、苦笑、媚笑、讥笑、嘲笑、奸笑、阴笑等等;但在类似特定场合憋不住的笑,则是一种无奈的笑。二十年前,某机关一位老同志去世开追悼会,主持人愣是自始至终把“张三”无数次错读为“李四”,而且背景黑布白字明明写着张三的名字,这样肃穆悲痛的场合,人们无论如何不能笑,但一定有很多人把笑“憋”咽到肚子里去了。还是一机关,前几年“六一”儿童节联欢会,主持人下令孩子们向来宾领导敬送花篮,可他糊里糊涂非把“花篮”念成了“花圈”,尽管主席台上的嘉宾憋功可见一斑,但过后当事人则窝囊得一病好多天。还是一机关,九十年代初召开会议,听取“团长”赴深圳的学习考察报告,这位“团长”像着了魂似的,从头到尾一直把无数个深圳的“圳”读成“川”音;如果说念起老同志没上过大学,那么他脱稿之后的所有发挥却又能说对“圳”(音),当时与会人员虽然都憋住了,但至今还被传为“佳话”。前不久回农村老家,乡里乡亲一老汉问我什么时候回到工作单位的,我回答“几乎都在单位上班没外出”,老汉反问“你不是走群众路线两个多月了怎么还在单位”?这次我真的没憋住笑喷了,感觉很没学问。

如果说现实中类似的突发错误“事件”,是人们不经意之间制造了“笑场”的话,那么扎根于人们骨子里的“憋”,就是装着糊涂真明白的“指鹿为马”。最典型就是皇帝的新装,本来那皇帝什么都没穿,亿万子民不仅不敢笑,还要奉承皇帝的新衣服多么多么好看美丽,当天真无邪的孩子指出皇帝“裸奔”的时候,“大人”们依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憋,也有与忍相近的含义,特别是我们不少华夏儿女们,练就了一身憋气好功夫,不仅特定的场合能憋住不笑,而且还能忍住不说;不仅臣对君、子对父,而且反过来也一样“忍气吞声”,且个个心里明镜一般明白。身份低者笑,是对“尊贵”者的不敬;“大人”笑,则威严打折扣;当然最忌讳的是紧密型的正职与副职和直接被管辖者之间的笑。

    憋的学问在于,分清什么时候该笑和不能笑,即使憋不住了非笑不可,那也要把无奈的笑转换为媚笑,保持弯腰60度,眼睛不要正视对方,发气不要从丹田,眼睛自然放松稍眯,低下额咬肌上收,翘嘴唇徐露牙齿,动作保持不变。若果做不到这些,那就干脆当“木乃伊”,千万不要像杨子荣面对他的司令座山雕那样哈哈哈、嘎嘎嘎的大笑,否则不但把自己累坏,也没有人敢领导这样的“神经病”。

    憋,可是一门学问,憋中不但自有“黄金屋”,而且还有“颜如玉”。

                                                           2014.4.22.22:20
 

(点击查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