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老家——《泗水历史文化丛书》
(2014-01-17 22:08:44)
标签:
山东泗水文化丛书泉林泉水寻芳泗水情感 |
分类: 情感释怀 |
这套《泗水历史文化丛书》,是前不久开会期间一位老家同事、县政协刘主席特意带给我的。这套书不仅封面设计、纸张印刷质量就能让人们一下便能嗅到文化气味,而且全集主题构思视野开阔,分篇内容特点突出,料整理客观真实,文化趣味引人入胜,是之前很多次“小打小闹”编辑整理印刷所不能比拟的。
书是知识的阶梯,更是精神的大餐。在当今不乏书籍而难有读书兴趣的浮躁时代,一旦遇到爱不释手的好书籍,大有吃腻了肥肉来盘“老虎菜”的食欲。“月球人”看描写地球,异国炎黄子孙看描写华夏,身居外地看描写家乡,直到描写自己的村庄,都应该有“老虎菜”的感觉。
尽管描写家乡文化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文章,像“老虎菜”那样是一盘腌制的咸菜条,外加数根鲜绿的香菜,最后淋几滴香油,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但可以一夜之间让我了解一颗大树的发源、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也由此“爱树及木”更加向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内的森林。
就拿刚刚看过的《泗水方言俗语大观》来说,当年身置其中不仅没有感觉到文化气息,反而觉得“土老帽”得很;可现在品味起来感觉恰恰相反,并暗下决心,把书上写到的凡是属于老家周围使用的方言都记下来,等再回家的时候一律派上用场。因为在老家农村,乡音改不改、变不变、地道不地道,是衡量一个“游子”“叛不叛变”的核心乡土观,如果有人“昨(坐)儿晚”来的,那么乡亲们就会让你“昨(坐)儿盆”回去。
说泗水是老家,其实我在那个小村庄累计生活不过十年。正是因为祖祖辈辈生长在这里,那口老泉里曾经无数次留下他们的倒影;那条通往村外人间的羊肠小道上曾经留下他们无数次踏痕;西山“象鼻子”悬崖前曾经留下他们多少回祈天求雨保佑平安香烛缭绕;上数几百年几千年现在全村人就是一个“爷爷”“奶奶”。
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不爱老家、不喜欢这个村庄。漂泊在外几十年,那片贫瘠的土地,那些厚道的邻里,那种山清水秀的环境,无时不在梦里畅想。记得当年在天津部队时,有一天在滨江道突然看到了一辆货车牌号属于是老家的,飞奔上去和师傅攀谈一阵。尽管我们不相识,他离我老家还有二百里地,但就这一个车牌号足以让我有了“回家”的感觉。
《泗水方言俗语大观》,让我又一次拉近了对“家”的距离。而《镜头留住一百年》、《泗水老物什》、《香泉墨宝》、《泗水谚语谜语歇后语》、《回望陶乡》(上下)、《泗水民间故事》、《泗水饮食习俗》、《泗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选粹》,则将成为亲密伙伴,摆到书橱里,放在枕头边,时时刻刻与老家在一起不分离。
老家,在书里,在故事里,在符号里,更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