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育二胎政策的纠结与分析
(2013-11-16 09:39:36)
标签:
计划生育生育二胎政策出台三中全会要不要再生 |
分类: 时事杂谈 |
本来大家都在观望、等待甚至怀疑国家能否松动生育二胎政策的时候,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尽管早有风声,但这一消息还是让人们感觉来的有点快,以致不少夫妇和家庭早先的“摩拳擦掌”却变成了现在的难做主张。昨天老家一亲戚就打电话商量,让帮拿个主意要还是不要好,最后也没“一锤定音”,只是一致同意抽个时间专门召开家庭成员“扩大会议”,研究分析利弊长短。
其实,要不要生育二胎,并非中央文件有时限规定必须本月内上报计划申请指标,也就是说根本不用这么着急,有的是考虑准备时间。之所以有意想生二胎的家庭如此“急不可耐”,大概很像我们在商店里抢购廉价商品,摆放在柜台上的东西越少,人就会越多越拥挤;结果当商家把门帘打开,一大堆物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大家却驻足观望,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甚至刚才已经抢购到买家也怀疑自己是否上当了。
被称之为中国历史上、世界范围内,最严格、最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执行了快四十年,其严格程度绝对“一票否决”,严厉程度曾有过“上吊给绳、喝药给瓶”。正因为如此,三中全会的一夜解冻得利好消息,犹如喜马拉雅山冰川瞬间融化,多年来雅鲁藏布江形成的几十年不遇的小堤小坝难以承受冲击,哪怕是十年大旱过后的喜雨喜水。假如中央再一同出台像国外那样很多很丰厚的鼓励政策,相信会有更多的家庭激动地变成茫然,这也正迎合了刚才所说的抢购廉价商品的现象。
按照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三有利原则,我是坚决支持生育二胎的。按照人口学家的科学理论,一个过渡的人口最理想的是每对夫妇平均生2.1个孩子。由于建国后的几十年把当下前后几十年的“指标”提前并且严重“消费”了,使得我们不得不“竭泽而渔”。至于要不要二胎哪个更好,要因人、因家庭、因经济状况甚至因文化程度而分。
我们来分析一下哪类人群应该生二胎,并随之综合幸福指数会不会下降还可能提高。这个层次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夫妻经济条件好但不与老人同居一个地方的。这类夫妻人群多是75年——85年生人,有学历,收入高,工作相对稳定,但往往是从小地方出来到北上广等较大城市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双方父母老人不能、不行或者不愿意到儿女工作地居住,小孩照料完全有爸爸妈妈负责或操心。经济条件是决定要不要二胎的“裁判”,比如北京多生一个孩子直到他(她)大学毕业,没有刚性的50万(凭感觉估计)支出难以对得起“准生证”。当然经济条件也涵盖了孩子的爷爷姥爷家的经济情况。
第二类是夫妻经济条件尚可但与老人居住一地的。这类夫妻人群年龄段也和上面基本一样,但就数量而言多数居住在三线城市和县城,往往和双方父母居住一地甚至一个院子一个单元,生活节奏较慢,圈子朋友较多,竞争压力较小,温馨而踏实。尽管收入不一定很高,但有两家老人甚至四位老人做家庭“锅碗瓢勺”后盾,多一个孩子就像老人们说的“一个羊也是放两个羊更跑场”一样,其开支花销远远比一线城市少得多,要二胎是比较理想划算的。别说如果第一个是女孩再生一个是男孩或者反过来,那才叫两全其美了。
还应该有第三类就是人数众多的广大农村。这个群体情况最复杂也最难分析。不过中央这一放开二胎政策,对农村而言几乎没有意义,因为当下农村符合生育年龄的夫妇基本没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即使有他们结婚之后一个孩子的有很少。目前,农村年轻夫妇双方或者一方基本都在外地打工,如符合条件要不要二胎,最关键的一是看打工所在地的入托入学政策情况;二是看家里的父母身体状况。其他不再展开细说了。
社会越发展,生活越提高,竞争越激烈,人们不愿意要孩子和要二胎的观念也会越来越明显,养儿防老的思想渐成过去。有人说外国人不愿意要孩子是,自私的表现,对此不敢苟同,因为他们正是出于对孩子养护的责任心才倍感压力大;而我们原来一家生十个八个孩子,也并非无私奉献,恰恰是来自于后顾之忧。
说到底,愿意不愿意生二胎,基本不是经济条件制约,而是“小两口”图省心、求自在所为。从长计议看,尽管我们正在加快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改革,但从我们的国情实际和传统伦理看,养老特别是“养病”身边有孩子比没有好,两个比一个好。至少人老体弱生病在医院里有人轮换陪护休息,关键时候要做手术签字也有个商量的兄弟姐妹。尽管这是谁也不愿意为之但又是无法迈过的一个坎。
年轻辛苦老来补,是生非生很痛苦。这样真正的“人生”大事还是由自己来定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