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动中国首先要感动决策者

(2012-02-05 11:38:53)
标签:

感动

中国

人物

颁奖

重在

决策者

杂谈

分类: 时事杂谈

   “感动中国”首先要感动决策者

 

昨天( 24)晚上,聚精会神地看完了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整整两个小时,坐在沙发上纹丝没动,再一次接受了思想灵魂的净化,心情压抑,久久不能平静。从朱亚光到杨善洲,从阿里木到胡忠、谢晓君夫妻,从吴孟超到刘金国,张平宜到吴菊萍,最后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结束。始终让我感动万分,感慨不已。

   “感动中国”(以下简称“感动“),走过十年,百位人物,书写芳华。“感动中国”确实感动着国人,尤其是普通善良的人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伟大勤劳智慧的民族,也许是现代传媒发达的结果,看过“感动”之后,再和现实社会对号,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现代社会似乎好人太好了,但坏人太坏了,属于两头“冒尖”。真是两头“冒尖”并不可怕,怕的是“两头”比例谁大谁小。不言而喻,能感动中国的人物太少了,能看到身边“感动“的人太少了。扪心自问,我们中有多少人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去复制“感动中国”百位人物所树立起的道德高标?首先说我是不敢,擦干感动的眼泪以后怎么办?如果仅限于一时的感动,过后照样逃避“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苟且并麻木地面对新的一天,那“感动中国”就失去了价值。
    类似“感动”的节目很多,专场报告皆是,大家都在感动着看和听,过后一段时间,这些人物的名字便销声匿迹,别说先进事迹了。问题的根源在哪?在于“感动“任务的价值与我们的体制、政策、风气、潜规则格格不入。“感动”更重要的是要感动决策者,才会有更大的价值,从根本上提升中华民族文明的这个“木桶效应”。一位
耄耋之年的白芳礼老人,利用十几年骑三轮车绕地球几十圈的路程,近二十年拿出30万元去捐资助学,如能感动决策者,当地教育局少买一辆轿车就解决了。这位老人实在令人心酸的敬佩,但敬佩之余,大家的眼泪流淌着的是,政府和社会对老人的极大不公、不尊和人格伤害。在我看来,宁愿让那些孩子失学,再也不能出现这样的老人。建国六十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国能在一百多年前普及小学义务教育,而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教育权利为什么至今不能落实!税收多年来都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为什么政府却拿不出义务教育经费!全国有86个城市把发展目标锁定在建设国际大都市上,难道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是我国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仅举着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一切。

  “感动”固然能唤醒良知,但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往往会令这种感动在瞬间殒灭。无法想象那些现场流泪的观众,晚会结束后如何看待金光灿灿的国家大剧院;无法揣摩,达官贵人门看过电视后,再到高档消费场所门前泊满公车时是什么心情;更不知道面对来自己从的呼唤意见甚至上访群众,决策各层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维稳心理。

  通过“感动中国”,亿万国人如果有了更多思考乃至更积极的实践,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反之,久而久之,“感动中国”就会变成一场感动秀,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成为“感动傻瓜”!感动百姓易,感动决策者难。因为善良、正直、心软、动情的人,一般很难进入决策层。看来,“感动中国”要想感动决策层,直至真正感动中国还任重而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