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殿成军情观察
张殿成军情观察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1
  • 关注人气:1,7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风-31B:致命威胁还是夸大威慑?

(2014-10-13 06:58:03)
标签:

军事

东风-31B:致命威胁还是夸大威慑?

张殿成

据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10月2日报道,中国军方首次试射了其一款路基洲际弹道导弹的新型衍生导弹东风-31B,标志着北京针对美国的战略袭击能力正在提高。美国网站得出结论,认为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切实接近拥有能力,打破华盛顿和莫斯科在核武器装备领域的战略霸权。最重要的是,该导弹射程可达10000公里,足够打到美国本土或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然而其特殊危险在于,这是中国第一款部署在机动平台上的洲际弹道导弹,从而使其发射阵地几乎不可能被敌方发现。

关于“东风-31B”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目前为人所知的消息不多中国对高技术装备向来惜字如金,外媒炒作东风-31B倒不是不能理解。可是,美国对高技术装备同样讳莫如深,却少见西方媒体对美国的武器着重渲染。这让人不知觉地想起那句老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作为世界弹道发展的“领头雁”,美国仍在不遗余力地加速发展其弹道导弹力量。据外媒报道,截至2012年,美国共部署1700余枚核弹头,800多套核武器运载工具,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弹道导弹部队。目前,美军主要远程弹道导弹的型号为“民兵-3”、“和平卫士”、“三叉戟”II型导弹。其中“三叉戟”II型导弹在技术上仍然是最顶级的潜射导弹。该导弹长13.41米,弹径2.11米,重58吨。作为美国海基核力量的核心,“三叉戟”IID5型采用三级固体推进形式,并加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技术,包括新的高能推进剂,碳纤维环氧壳体、碳碳可延伸喷管、GPS/星光/惯性联合制导等。“三叉戟”IID5型在运载能力上大幅提升,它可以携带8具,K-5再入载具外加8枚47.5万吨的W-88核弹头,此时它的射程可达11000千米。这样的射程,可以使美军在海军港口就可以打击北半球任何一个位置。

如果说弹道导弹是一个美军手中长矛的话,那么美全球导弹防御系统则可以看作是美军的盾。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可分为战区导弹防御(TMD)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前者用于保护本国海外驻军及相关盟国免受导弹威胁,后者则用于保护本土免受导弹袭击。反导系统本是一种“烧钱”的庞大武器系统,包括天级预警卫星、地基预警雷达和众多级别的反导拦截系统。

以陆基反导拦截系统为例,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以美国的“爱国者”-2”、“ 爱国者”-3和俄罗斯S-300、S-400为典型代表。这里防空反导系统是传统远程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进一步拓展,主要用来对付2000公里以内的战术弹道导弹。第二个级别的代表是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该反导系统最大拦截高度约180公里,射程为200公里左右,即可在大气层内拦截,也可在大气层外拦截,被称为末端区域反导系统。第三级别的代表是地基中段反导系统,典型代表为美国的陆基拦截弹,主要用于在弹道导弹的飞行中段进行拦截,可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甚至是洲际弹道导弹。由此可见,在美军“左手持矛,右手持盾”的现实情况下,此前大国间相互摧毁的核平衡正被迅速打破。

作为中国战略威慑的中坚力量,解放军的常规导弹能力建设、巡航导弹发展情况,战略核力量以及“东风-31B”导弹一直是国外智库和媒体的关注焦点。可以说,外媒的关注是中国军事实力不断提升的映射。中国的军力发展不避讳镁光灯,但是外媒对东风-31B报道时炒作痕迹尤为明显。一些国家在报道和炒作东风-31B的同时,也在刻意为本国发展军备“正名”。美国媒体在报道中,通常会援引“专家”的话称:“美国现有的导弹拦截系统,无法有效应对东风-31B分导式弹头”。因而,在得出这样的结论后,美国加速在亚太地区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就“名正言顺”了。俄媒体在炒作东风-31B时,一方面夸大它的威慑能力,提高报道的关注度;另一方面臆测其威慑对象多为美国,其用意就是策动中美进行战略对抗,为俄赢得更多战略活动空间。

综合来看,在美国加速部署亚太反导系统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弹道导弹的威慑能力不断降低。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将面临美国等大国的载有核弹头的洲际、远程弹道导弹的威胁上升,中国有足够的理由发展更多数量与类型的弹道导弹,保持中美之间最低限度的战略平衡。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中国国防实力怎样变化,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是不会变的。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也不会改变如果某些国家总是以一种“不淡定”的心态用“放大镜”看待中国军力发展的话,也只能怪他们自己“杞人忧天”,自讨没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