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育儿 |
分类: 到处转悠 |
十一假期,网上查了济南攻略,发现了驴友们推荐的灵岩寺,决定云游一趟。灵岩寺在唐代时,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年代悠久,景色宜人。坐落于济南郊区,位于泰山北麓。
灵岩寺建于东晋,至今1600年。唐代李吉甫编纂的《十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江苏南京的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的玉泉寺誉为"域内四绝"。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清乾隆帝在灵岩寺建有行宫,巡视江南时曾8次驻跸灵岩,饱览灵岩风光。
驱车前往,离开市区后,见到了有泰山石风格独有的山峦,道路两侧,树木郁郁葱葱。快到景区的时候,农家乐出现了,游寺后品尝了物美价廉的济南农家乐,炸小虾,味美,量大。
在景区停车后,见石头山峰做屏障,古寺坐落其中,一座古砖塔甚是惹眼。将近千年的古砖塔名为“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辟支塔气势雄伟、造型美观、结构复杂、比例适当,呈典型的宋代风格,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宋代文学家曾巩有诗赞曰“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寺门外的广场上,石碑雕刻----大灵岩寺,很有气派的竖立在中央,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门口侧面的山坡上,几个石碑镶嵌其中,都是历代皇帝来此朝拜的记载。据说,古人游泰山必先来此寺。
当天,天空微阴沉,游人不多,难得的清净。只顾欣赏古寺,忘记去古寺后的山上居高而望,略有遗憾。
古寺的山门古朴,信步进入,天王威武。进入寺庙后,右侧便是碑林,我还没来得及观看历代书写的碑文,就被钻来钻去的儿子拉着玩捉迷藏了。谦益玩够了之后,虔诚的去烧香拜佛去了。现在寺里香火并不旺,只有十几个和尚入住。
古寺中的千佛殿有着号称海内第一泥塑的十八罗汉群,研究人员从罗汉的肚子内发现了古人用布匹等材料仿制的人体内脏,精准程度堪称一绝。罗汉姿态生动逼真,神情自然,是宋代美学的代表。谦益不懂欣赏泥塑的含蓄美感,在殿里看了一圈出去爬台阶玩了。
谦益在古树下双手合十,恭敬的鞠躬,坐在树下念经,神情凝重,难得他的“五体投地”。看了净空老法师的讲佛教,知道了拜佛,是对人类最智慧的学问而拜,并不是封建迷信。谦益喜欢寺院,我想是因为寺院特殊的氛围让他觉得漂亮。
这是去佛塔的路上,我们见到的一棵老藤树。寺庙里的古树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枝繁叶茂,树干如屏风。在乱砍乱伐的经济时代,能见到老树的地方并不多了。
看简介,这组墓塔林是国内第二大墓塔林。埋葬高僧数量应该是167 位。寺院鼎盛时期,大多几百僧人住寺修行。早上世去的僧人是钟状石塔,晚上去世的为鼓状石塔。顺便教了谦益一个成语“晨钟暮鼓”。
边走边谈,告诉谦益:得道的高僧死后可以烧成舍利,谦益对此想不明白了。不理解舍利为何物,与《心经》中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弄混了。
谦益反复问:“舍利子是什么样子?人为什么会死?”
本以为墓塔林是可以进去参观的,灵岩寺做的很好,给圈起来了,省得打扰了逝去僧人的安宁。
姥爷身后的千佛殿里面供奉着海内第一名塑。谦益在香炉前烧香,并玩着香灰,他对香灰是有感情的,那可是助他练琴的“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