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廊坊市博物馆外有一处石刻园,把河北当地的石刻聚集在这里,集中展示。其中最震撼的就是明万历年间、南京兵部尚书、刘体乾墓地石刻。

刘体乾,字子元,直隶东安(今廊坊安次)人,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进士,初授行人,掌管传旨、策封等事,改兵科给事中,在内廷服务,秩从七品。嘉靖三十年(1551年)转左给事中,秩从六品。嘉靖时期,“帝以财用绌,诏廷臣集议”,多数大臣建议“追宿逋、增赋额”,惟独刘体乾陈述革除冗官冗费才能“国计自裕”,后积功升任通政使,迁刑部左侍郎,秩正三品,改户部左侍郎。
隆庆初(1567年)晋升为南京户部尚书,秩正二品。隆庆帝,“诏取太仓银三十万两”,刘体乾相劝,其他官员也“交章乞如体乾言”,皇帝只好“命只进十万两”,却夺刘体乾半年俸禄。隆庆帝多次向太仓取银购丝帛、奇珍异宝等物,刘体乾清正刚直,上疏力争,最终“积杵帝意,竟夺官”。
神宗即位(1573年),重新起用他为南京兵部尚书。万历二年(1574年)卒,赠太子少保。刘体乾一生供职三朝,谕祭碑记载其“持身耿介、任职清勤”,万历皇帝先后两次派遣顺天府官员谕祭并立圣旨碑,对刘体乾生前政绩的肯定。
明兵部尚书刘体乾墓地位于廊坊市安次区仇庄乡东储村东南,光荣村(原安次县故城)东北,西邻廊泊公路。占地17500平米,该地为永定河泛区,1950年、1953年永定河两次泛溢决口,刘体乾墓地石刻被淤埋于地下,1956年修筑廊泊公路时,又被掩埋于路基之下,因此这些石刻才得以保存下来。多年来,地表仅暴露神道碑碑首、东侧石望柱及一个石牌坊柱的头。
2003年,由于公路施工,廊坊市文物管理处对刘体乾墓地的石刻进行清理、搬迁,共清理出被淤埋地下的石牌坊、神道碑、石像生等石刻14件(座)。
石牌坊1座,四柱三间三楼柱出头式,



柱下部由抱鼓石围护,额枋处楷体阳刻“敕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刘公神道”;
檐楼为歇山顶式仿木结构,戗兽、垂兽部分缺失。
石望柱和石像生分列两边。
石望柱2件,
石狮2件,为卧式,狮面相凶猛,健壮有力。
石虎2件,蹲坐式,两前爪着地,嘴微张露齿,双目圆睁,神态威猛。
石羊2件,
石马2件,
石翁仲2尊,东侧一尊为文官,
西侧一尊为武官,
石碑三通,
神道碑1通,又称为圣旨碑。碑文楷书,竖排10行,首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记述刘体乾的政绩、官职、卒后追赠为太子少保及刻碑时间――万历五年(1577年)四月。
谕祭碑2通。为明万历四年(1576年)和万历五年(1577年)皇帝遣顺天府通判祭奠刘体乾的祭文。碑首浮雕双蟠龙纹,篆书“谕祭”二字。


刘体乾是幸运的,当年1950年、1953年两次永定河发水和1956年修路将墓地深埋于地下,否则在之后的风风火火的年代,刘体乾墓恐怕也要受到灭顶之灾。
由于再次修路,将这些墓地石刻清理出来,集中在这里,完整的展示给世人,让人们更加清晰的知道、了解,历史上还有刘体乾这样一位大人物。还能够看到400多年前,完整的墓地石刻。
2003年修路时,文物部门本来想连墓室一块给清理出来,后来遭到刘氏后人反对,否则昔日的兵部尚书,今天就不能够安息了。要感谢他的后人,能够让他们的老祖宗,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
为了更好的就是刘体乾墓,本人在网上搜到相关照片,一并展示。照片作品本人如果不愿意,本人立马删除。
手绘墓地全景图

清理前墓地状况,石碑碑额露在外面。

清理过程中,


运到博物馆公园后,未整理时的图片。


刘体乾墓地石刻,十分震撼,历经400多年,躲过多少刀光剑影,能够完整的留存下来,太不易了,十分的珍贵。场面十分壮观。值得一看。
(小序:2013年5月19日和古迹两口子、真容我们一同游历了刘体乾墓地石刻,旁边还有一些石刻,以后再介绍,该组石刻在博物馆旁边的公园内,周围有铁栅栏,大老远来一趟,找人又不知道如何找,于是就跳进去了,拍了半天,十分的震撼。真没有想到廊坊还有这么好、这么多的石刻。有机会来一趟吧,值得一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