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太湖浮玉镜
鱼米之乡赛天堂
游苏州、无锡、常州,千万别错过这些地方的太湖美景。
太湖,古称震泽,亦名具区,地处江南腹地,横跨江浙二省,浩荡三万六千顷,包孕吴越,吞吐三江。其水自天目发源,汇苕溪、荆溪诸水,终成巨浸,乃东南之一大泽也。
远望太湖,但见水天相接,云气浮荡,似有仙人驭风而行。近观之,则清波拍岸,细浪成纹,如素练轻摇,又若碧绸微颤。湖中七十二峰,或如青螺浮水,或似老衲参禅,最大者东西二山,皆翠色扑人眉宇,春来茶树吐新,秋至橘柚垂金,
追溯往古,太湖见证了多少沧桑。夫差在此训练水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留下千古风流传说。吴越刀兵既息,文明乃兴,太湖畔渐成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唐宋诗人络绎而来,陆龟蒙泛舟松江,皮日休醉题林屋,苏子瞻夜泊洞庭,皆与湖水结下文字因缘。
至于四时景致,尤堪玩味。春水初涨,桃柳夹岸,渔帆点点如蝶戏花丛;夏雨骤至,烟波迷离,远山尽化作米家水墨;秋风起时,月照澄潭,天地间唯余玉盘银鳞相映成趣;冬雪纷飞,汀洲尽白。若遇晴好之日,登缥缈峰远眺,但见帆影与云影交融,水鸟共落日齐飞,真可谓“吴越乾坤横作画,东南日月倒为壶”。
太湖朝晖夕阴的一日之景色也迷人至极。
晨雾未散时,太湖是幅未干的水墨。远山如黛,在薄纱般的雾气里若隐若现,仿佛画家信手甩下的几笔淡墨——那是洞庭东山的轮廓,山脚下隐约可见白墙黑瓦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起,与雾气缠绵。湖面泛着幽蓝的光,偶有白鹭掠过,翅尖点破镜面,荡开一圈圈细密的涟漪,惊醒了水下沉睡的鱼群。
日头渐高,雾气散去,湖面便亮得耀眼。阳光在水面上跳跃,碎成千万片银鳞,随着波涛起伏,仿佛银河倾落人间。渔船星星点点地散布着,桅杆上的红旗在风里招展,与远处的帆影相映成趣。老渔民站在船头,撒网的姿势如舞蹈般优美,网兜划过空中,带起一阵细碎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偶尔有渔歌飘来,调子拖得长长的,混着水波的韵律,在空气里荡开,又渐渐消散在风里——那是渔家世代相传的调子,唱的是太湖的丰饶与岁月的静好。
午后的太湖是慵懒的。柳树垂着枝条,轻轻拂过水面,像是姑娘在梳理长发,枝头停着几只翠鸟,时不时啄一下水面,惊起一圈圈细纹。荷叶铺满湖湾,粉白的荷花从中间探出头来,蜻蜓点水,翅尖沾着花粉,在阳光下闪着金粉般的光。
太湖的美,不仅在水,更在岸。东山与西山如两颗明珠,镶嵌在湖的两侧。东山的桔林终年翠绿,春日里白花如雪,秋日里金果累累,空气里总飘着淡淡的桔香。西山则以石景闻名,太湖石"瘦、皱、漏、透",经千年风浪侵蚀,形态各异,有的像老人伫立,有的像猛兽蹲伏,有的像仙女起舞。山间的古寺里,钟声悠悠,与湖水的涟漪共鸣,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湖中的三山岛,更是如世外桃源,岛上竹林茂密,古木参天,渔村错落有致,炊烟与云雾交织,让人分不清是人间还是仙境。
待到夕阳西下,太湖便换了另一副模样。晚霞将天空烧成橘红,又渐渐晕染成淡紫,倒映在湖中,像是打翻了调色盘。渔船陆续归港,桅杆上的灯笼一盏盏亮起,在暮色里连成一条温暖的光带。归鸟掠过水面,翅尖沾着最后一缕霞光,飞向远处的山峦。岸边的石凳上,情侣依偎着,看夕阳将彼此的影子拉长,融进湖水里,成为永恒的一瞬。
夜深了,太湖沉入一片静谧。月光洒在湖面,像是铺了层碎银,波光粼粼中,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打破夜的寂静。远处的灯塔闪着微光,为夜航的船只指引方向。岸边的虫鸣此起彼伏,与水波的轻响交织成一首安眠曲。渔村的灯火渐次熄灭,只余几盏昏黄的灯,在夜色里摇曳,像是太湖温柔的眼。此刻的太湖,像一位温婉的母亲,将所有的喧嚣都揽入怀中,只留下一片温柔的宁静,让每一个靠近她的人,都能找到内心的平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