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又到深秋,百花早已逝去,惟有菊花迎风挺立。菊花原产于我国,成书于西汉的《礼记》中就有“鞠有黄华”的记载。《芥子园画传》说:“菊性介烈,不与百卉并盛衰,须霜降乃发。”唐初诗人杨炯说菊花“含天地之精气,吸日月之淳光。”(《庭菊赋》)文人对菊花的喜爱,自古以来首推陶渊明,宋代哲学家周敦颐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陶渊明去官归隐田园隐居二十余年,种菊写菊,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显现诗人远离世俗、卓然傲立的品格,其中有对自然纯真的赞美,有对宇宙永恒哲理的领悟,更有在对生命自身的俯仰与醒悟中产生的气韵。“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林黛玉)自此菊花成了孤标傲世、独抱操守的同义语,成了中国文人中殉道者(占绝大多数无良文人除外)孤绝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菊花与梅、兰、松并称“寒中四君子”。唐元稹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菊花是天地间凛然正气的象征。北宋灭亡后,国仇家恨激发了诗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痛恨投降,热切盼望收复失地,纷纷借歌咏菊花表达对民族气节的赞美。如女诗人朱淑真说菊花“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黄花》)北宋大臣韩琦与范仲淹共同镇守边关,一身不忘国事,直到晚年还写下了“不朽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九日水阁》)诗人黄庭坚因受诬告被贬到僻远的黔州和戎州,长达五年之久,但他并不消沉,写下“黄花白发相牵晚,赋予时人冷眼看。”(《鹧鸪天》),表明了对世俗偏见的蔑视。
现代人对菊花的喜爱主要是其五彩缤纷的色彩与美轮美奂的形态,而其文化内涵已逐渐淡化。今年因为连续不断的局部疫情的影响,限制人流聚集,申城往年火热的各大菊花展都停止了。为赏菊,我特到处于沪上有几百年种花历史的原赵家花园所在地的宜川公园去赏菊,虽然菊展规模不大,但也色彩斑斓,美不胜收。该园自开园以来,每年都举行菊花展,从不间断。更值得称奇的是,其展出的菊花大多是居民所献,因为该地区的居民大多是花农的后代,虽然该地区上世纪八十年已全部城市化,但养花的传统习俗依然代代相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