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形式美
(2013-09-30 13:39:22)
标签:
新诗形式美听觉视觉教育 |
分类: 紫竹诗论 |
新诗的形式美
(一)、先说听觉美感,诗歌主要是用来诵读的,当然也包括默诵。人们在诵读时,就感受到诗句的美感。诗歌的听觉美感,主要表现为音律的和谐美。声音的诸要素在协调一致时,就能形成一种和谐动听的感觉。具体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节奏
新诗虽不要求像格律诗那样每个句子的字数一样,节奏也一样,但必须做到大体整齐,略有变化。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注意“顿”(音步)大体整齐。虽然汉语在诵读时不完全依据语法停顿,有时有逻辑停顿、价值停顿、意群停顿,但多数还是依据语法来停顿。所以诗人何其芳的主张新诗“应该是每行的顿数一样”,确是独具慧眼。这就像乐句一样,一首歌中节拍是统一的。至于一句诗究竟几顿要看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顿数少节奏明快,顿数多,节奏舒缓。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一节,一句两顿。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音步也可交错相等。如《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平仄。
汉语有四声的变化,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汉语的四声,融长短、轻重、高低于一炉,造成一种铿锵动听的效果。格律诗对平仄要求非常严格,一句中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形成很强的形式美。新诗的平仄怎样?由于新诗没有句子的字数限制,所以也就没有平仄位置的固定。但是平仄相间也是需要遵守的原则。不能用一句全平或全仄的句子。因为一句全平,显得呆板,一句全仄,读起来拗口。
3、收梢
一句诗的最后一顿就是收梢,这是读者心理上的一个落脚点,给予人们听觉的美感尤其明显。
一般有单音收梢与双音收梢,以双音为多,因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比较多。原则上一首诗或一小节要统一,可以稍有例外。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一节: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4、押韵
押韵,是造成诗句和谐美的重要因素。(重要性见我相关博文)
新诗押韵,应该用现代汉语,如十三辙,不要求如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要注意尽量平押平、仄押仄。一首诗中可以转韵。
(二)、其次是视觉美。新诗的视觉美,主要是指诗行的整齐对称美。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忘记了汉语的特点。因为汉语是由一个个方块汉字构成的,如果诗行排列整齐,就能形成闻一多所言的建筑美,这是西方诗歌望尘莫及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1、
诗歌的每行要求以大致相等的字数排列,能相等的尽量相等。
如闻一多《死水》(选一节),每句九个字,四顿。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2、
虽然每句诗的字数不整齐,但其他各节诗的句子与之对应。整篇的节奏美很明显。这种形式可以变换很多,如阶梯式对称。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三)、排比、反复、对偶等手法的运用,既形成听觉美,又形成视觉美
如贺敬之的《回延安》中的诗句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戴望舒《雨巷》(粗体是韵脚)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全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而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