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紫竹调zz
紫竹调zz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119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问叶志明,你要把上海大学办成“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吗?

(2011-08-18 22:14:55)
标签:

上海大学

教学改革

市场化

杂谈

分类: 随笔
 

在中国现代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连坚守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块阵地也岌岌可危。

文汇报》 “上大教改应对‘狼来了’”一文报道,上海大学这所上海最大的高校依据市场经济实行所谓的教学改革,核心就是让学生在接受一年通识与基础的培养以后,让学生来选择专业,最终根据学生的选择来确定院系专业的发展与去留,对于一些少人问津的专业、就业市场不景气的专业甚至不适合市场或社会发展的专业,上海大学将引入淘汰机制。由此引发 课程换血:一半课程关停,一些课程转型。上大副校长叶志明说“根据在岗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来确定招生人数,这种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烙印的制度不打破,很难有办学上的原动力。”

这哪里像一个大学校长说出来的话,这种所谓的改革就是把大学完全市场化,把大学办成培养能到社会上赚大钱的工具的工厂;根据市场来决定院系的专业,而不是根据人类社会的精神价值与科学精神来设定专业,如此完全丢失了大学精神,使大学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难怪人们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大学应该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并孜孜以追求自己的理想。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改造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领导着社会德性的发展方向。尤其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道德精神就更为彰显。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战时西迁途中对学生说:“乱世道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弊机会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现代教育试金石也。”大学的道德精神源于大学人总体的道德精神,毋庸讳言,大学人是社会中应该最有德性和理性的一族。正由于他们的存在,才铸成了大学精神,才使大学成为海上的灯塔,指引着社会向着更美好的地方前进。

大学应该是为科学献身的家园,叶恭绰在做交通大学校长时的一次演讲中曾告诫师生:“诸君皆学问中人,请先言学问之事。……尝以为诸君修学当以三为难衡:第一,研究学术,当以学术本身为前提以达于学术独立境界。……夫学术之事,自有其精神与范围,非以外力逼迫而得善果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素以孜孜不倦地探究学问为特质,故而,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精神。

而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什么能赚钱,就去学什么。能挣钱的专业就得到发展,不能挣钱的就停掉。遭受灭顶之灾的是纯理论的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在当今中国,从科学理论方面说,缺少原创性的发明创造,缺少领军式的大师,就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造成的。从人文方面说,学术研究全面衰退,有些人文学科面临消亡。全社会崇尚工具理性,一切向钱看。长期以往,国民素质前景堪忧。人类的精神是不能用是否能挣钱来衡量的,比如唐诗宋词,能给你带来金钱吗?不能,但它能提升你的精神情操。这些就是我们的大学所需要坚守的。再说,一些距离实际较远的科学学科,也要坚持,这是自由学术精神的需要,是培养创造精神的需要,是培养献身科学精神的需要,更何况在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起初看起来丝毫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成果,过了许多年以后,却发现了它的用途。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0-06-22 0 来源: 中国青年报)“现在大学精神有点迷失,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作为全社会来讲,包括大学,功利主义盛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大学的精神不能虚脱。大学教师必须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大学一虚脱,这些就都没了。”

作为教育来讲,就业是一个结果,但不能把就业作为目的,本末不能倒置。”

大学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传统。世界一流的大学表面上看起来都显得很保守,剑桥、牛津、耶鲁都是以保守著称的。”

高校不能像农民,今年大蒜好卖就种大蒜。”

杨玉良教授说的是多么好啊,一针见血,希望上海大学的主持改革的领导好好看看,在你们身上正是缺少杨玉良教授的这种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悲悯情怀与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你们头脑里就只有市场,就是钱、钱、钱,还美其名曰“改革”,你们这种改革,只会把上海大学最终办成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

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好的校长是带起一所好的大学的前提条件。北大没有蔡元培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清华没有梅贻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南开没有张伯苓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而这些大学的声望之所以与日俱隆,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像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这样的校长,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前承后继的使命感,能够维护并发扬已确立的大学精神。

上大副校长叶志明在专业上有突出成就,但从他公布的所谓改革的讲话来看,“精神有点虚脱 ”,对大学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准确,缺少人文情怀,他能带好上大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