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丹霞地貌很多成因至今是迷
(2013-05-20 22:16:09)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专家专稿 |
泰宁丹霞地貌很多成因至今是迷
撰文/梁永宁(昆明理工学院教授、景观地质专家)
从“丹霞层”到“丹霞地形”,再到“丹霞地貌”,最后到“中国丹霞”走向国际舞台,历经冯景兰、陈国达、黄进、曾昭璇、彭华等四代人的研究,中国已有70多年丹霞地貌的研究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广东丹霞山和福建泰宁在2004年和2005年先后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这一过程中,丹霞地貌被作为一种独立的地貌类型加以详述,并多方面论证了其独特性和代表性,而最主要是出现了丹霞地貌的英文专有名词“Danxia
实际上,中国境内有近800多处丹霞地貌,但由于北方干旱地区的丹霞地貌典型性不强,在申遗之初,我们在南方地区400多处丹霞地貌中选出了15处有代表性的,之后又减为9处。经由国内外专家多次论证、研讨,在递交申遗文本时,最终的捆绑计划确定为6处(即参与申报的各省分别选取一处),按照地貌发育序列(能表现出一个地质过程的价值)选取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分别代表丹霞地貌的不同发展时期。
倘如此,在2010年的巴西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还是遇到了很多的波折。幸运的是,中国丹霞最终还是获得代表团大部分成员的表决通过。“丹霞”一词从中国全面走向世界,在将来的国际地质学专业术语中,应该冀望很快会出现“丹霞”一词。
丹霞其实就是红色砂砾岩,但之前这个词只在我国使用,国际上是不通用的。中国丹霞是6个点捆绑申遗,这应该是个空前绝后的项目,估计以后很难再操作这样的项目了。
我国南方包括了热带、亚热带湿润区以及温带湿润-半湿润区等地区,这里天然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温等条件,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因素。已经形成最好的、最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如“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桂林山水、“中国丹霞”等等,其主要也是最简单的原因也在于此。近两年人们谈论的“北纬30度”现象大体也在这个地区。可以说,其他地区的砂岩、红层等地质地貌,放到南方,同样会形成各种奇特的地貌景观。
回过头来看泰宁。泰宁丹霞山地区的红色砂砾岩层是第三纪(6500万年至165万年前)发育得最完全的代表。其作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主要代表,保留下的岩质比例较大,被剥蚀程度较小,上粗下细、很深的沟谷还是少数。相比其他地区,泰宁丹霞地貌表面的侵蚀更具独特作用和特征,很多地貌成因至今还没搞清楚。
泰宁丹霞结理图很清晰,400多条密集的结理网形成了“一线天”、“两线天”等各种地貌景观。沿节理繁育的网状谷地,峡谷的密度、深切曲流的曲度保持了峡谷生态的原始性。
这里的丹霞洞穴或成群聚集,或层层套叠,大者可容千人,小者状若蜂巢。洞穴数量之多,组合、造型之奇特超乎想象。这些丹霞洞穴被泰宁先人巧妙利用,有的成了僧尼修行的圣地,有的成了学子苦读的净土,有的成了农人居家的乐园,有的成了灵魂安息的归宿。
泰宁丹霞与河流天然和谐结合的美学价值,其丰富的植被、特殊的物种表现出的生物多样性也是其遗产价值的重要方面。另外,泰宁的自然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同样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为此,世界遗产评审委员会认为,泰宁丹霞地貌区保存了清晰的古剥夷面;独特的崖壁洞穴群、密集的深切峡谷曲流和原始的沟谷生态构成罕见的自然特征,成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代表;峡谷急流与密集峰丛紧密结合,山水景观优美;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原生性、生物和生态多样性,满足世界遗产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05年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但泰宁在2010年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仍不遗余力地开展环境整治、资源整理、遗产保护和监测等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其全县人民对申报工作的重视程度,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