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经典之作《丽人行》
(2025-09-16 10:38:09)
标签:
文化 |
《丽人行》可称为唐代“诗圣”杜甫的经典之作,共13句,分析如下:
第一,对女性的描写堪称一绝,既有对端庄动人体态的描写,又有对华丽衣着、珍贵饰物的描写。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绣罗衣裳照暮春”,她们穿着光彩夺目的绸缎衣服把周边晚春的景色都照亮了。“蹙金孔雀银麒麟”,衣服上绣的金色的孔雀和银色的麒麟尤其耀眼。
再看丽人们的饰物,翡翠匎叶轻柔地埀挂在两鬓,似有飘动之感,珠玉很相称地压在裙裾的边沿,又显得稳重。
第二,叙事简明扼要。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在这些丽人中就包括被皇帝赐名的亲戚,杨玉环的三个姐姐,韩夫人、虢夫人、秦夫人。“云幕”,按现在话说,就是“天花板”,顶天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也是叙事。)
第三,宴会描写重细节,不重场面。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紫驼之峰”是当时的一种高级菜肴,“出翠釜”,釜,一种盛菜的器物,紫驼之峰冒出了翠釜之上,可见这道菜很丰满。水精之盘里装的什么鱼,“素鳞”,即白鱼。大概唐朝也跟现在差不多,对于高级的鱼,欲尝其原汁原味,白蒸最好。
但就是这样的美食,丽人们拿着犀牛角做成的筷子,却产生了厌食情绪,久久不动。相反的,厨师们还有挥刀切个不停,这不是空忙乎吗?
丽人们坐定用餐,宦官们骑马急速如飞,但不敢带起一点灰尘,御厨仍在络绎不绝一个劲的送上等佳肴。
“久未下”“空纷纶”“不动尘”“络绎”都是绝妙的细节描写。
有人说情节可以编造,但细节是编不出来的。可见,杜甫的现实主义,是建立在细节真实的基础之上。
第四,重要人物细节刻画,一招定乾坤。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上面的第一句是叙事,音乐感动鬼神,同时来了许多的达官贵人。第二句,“后来”的那个人是谁?就是大名鼎鼎的当朝丞相杨国忠。在中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人物总在最后到场。“逡巡”,是对杨国忠的细节描写,本意是,人物的迟疑之态。前面加个“何”字,就把他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这种迟疑,是踌躇满志的高傲之态,是小人得志的狂妄之态。后面的“当轩下马”踏入锦缎制成的垫褥,就应证了这个人物的高傲与小人合二而一的本性。
重要人物的细节,无需多少言语,只要一点,就能击中要害,一招定乾坤。因为,情节是假的,只有这个才是真的。
第五,运用影射的高级写作手法。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有人说,这一句诗,影射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爱昧关系。我同意这种说法。因为这首诗的题目是“丽人行”,这句话正是回应前文的“丽人”,如果没有影射作用,这首诗就是敞开的,收不起来。作为“诗圣”,怎么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第六,议论画龙点睛。
诗的最后一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手,手摸上去感到烫人。这里是形容权势大,气焰高。杨国忠如此大的权势,无可比拟,作者奉劝人们,还是不要靠近,不然引来丞相怒斥,惹火烧身!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丽人也好,写宴会也好,写宾从要津也好,都是为了这一主题。
上层如此的权势和奢华,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内乱在前,大变在前!
果然,本诗写作两年后即755年安史之乱暴发,杨贵妃被唐明皇赐死,杨国忠被乱军杀死。唐朝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