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儒”的五个要点——读冯友兰《新原道》笔记之六
(2024-10-27 13:46:16)
标签:
文化 |
冯友兰的《新原道》第六章“汉儒”有五个要点。
第一点:汉人的著作表现的思想,不能“超乎象外”
冯友兰认为,严格地说,汉代只有宗教、科学,没有纯粹的哲学。纯粹的哲学中的主要观点和命题,都是形式的,对于实际无所肯定。宗教及科学中的主要观念及命题,则是积极的,对于实际,有所肯定。
第二点:汉人的思想受阴阳家的影响
冯友兰认为,汉人注重实际,不愿作抽象的思想,他们在政治上得到全国的统一,在思想上也想得到宇宙的统一。所以,阴阳家的“闳大不经”之谈,最合于他们的需要。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是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说。
第三点:董仲舒
汉代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汉书》、《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重要著作。汉人推他“为群儒首”。
照董仲舒的说法,所谓宇宙是由十种成份构成的。他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春秋繁露》)哲学中的宇宙,只是说“一切”,其观念是个形式观念。而董仲舒此所谓宇宙之天,确指为十种成份构成,正是一个积极的观念。
《春秋繁露》云,阴阳五行是这个结构的间架。从空间方面想象,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这五种势力,好像是一种“天柱地维”,支持住整个宇宙。从时间方面想象,木主春气,火主夏气,金主秋气,水主冬气,土无所主。阳盛助木,使木气胜,其时即为春;助火,使火气胜,其时为夏;阴盛助金,使金气胜,其时为秋;助水,使水气胜,其时为冬。在四时中,值春则万物生,值夏则万物长,值秋则万物实,值冬则万物藏。
《春秋繁露》云:“天地之精所生万物者,莫过于人。”人是宇宙的副本,是宇宙的缩影,所以与天地并列为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继天而完成天未竟之功。人的性的表现外为仁,人的情的表现外为贪。天“任阳不任阴”,人亦应该以“性禁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取法于“阴阳之道”。
《春秋繁露》云:“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则人之阴气应之而起。”“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
第四点:哲学和宗教的区别
冯友兰认为,哲学是思的产品,宗教是想像的产品。
宗教想像天堂的情形,也是从我们这个世界的实际情形类推而来的。宗教往往有艺术,亦有哲学。其仪式、诗歌、音乐等,是其艺术的部分。其教义中使人知的部分是哲学的部分。其教义中不可使人知,只可使人信的部分,是真正宗教的成分。
第五点:在中国宗教为什么不能盛行
冯友兰认为,中国多数受教育的人,并不信什么宗教。因为他们可于哲学中,得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活。“超以象外”的哲学,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虚涉旷”,而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天国。这是中国哲学的成就,是经过许多贤哲的努力,而始有的。
冯友兰认为,至于道教,后来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以与外来宗教相抗衡。不过,道教虽用老庄的旗号,并未接受老庄的哲学。道教后来只流行于未受教育或受教育较低的下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