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乘地铁10号线到 上海 图书馆站下。
一出站,就踏上了淮海中路,到路对面才能看清图书馆的全貌。这座建筑还有一个名称“ 上海 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只因后面的楼房太高,图书馆楼倒显得矮了,而实际上面积相当大,达
12.7万平方米。

沿淮海中路向东,不一会就到了 乌鲁木齐 路。在交叉口的西南角是 美国 总领事馆。高高的院墙上方是密密的树丛,透过树丛看到里面的古典花园式住宅。大门位于 乌鲁木齐 路,有解放军站岗。这里并不是赴美签证的地方。


走过十字路口,花园的对面是 法国 总领事馆官邸,院墙内几座小洋楼。

花园的另一侧是 上海 越剧院。

沿淮海中路向前,路北有连续几幢红楼,附说明文字:独立花园式建筑,建于1930年代,砖木结构,四坡顶,设老虎窗,清水红砖外墙,南立面二层中部为带爱奥尼柱式阳台。
这几座建筑围墙很低,保存完好,有一幢还开着大门,能看清全貌。正有几位路人在此拍照,我也留影一张。



路对面,两幢高高耸立的楼房,启华大厦、仲益云海大厦。


路北路南一高一矮,形成显明的对照。但并不因为矮而丑陋,它穿戴别致,造型多用心计,站立了近百年,仍被人们所青睐。
这一段淮海中路,并不繁忙,甚至有几分幽静,是留给人们徜徉、观赏、思考的好地方。
接下去,路北出现一排五层楼体量较大的旧式建筑,走近了知道,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淮海大厦”。这是1931年建造的公寓,原来为3层。

在几天前记游华山路时,我写到当年周旋、孙道临、王文娟等居住的“枕流公寓”,现在大楼式的公寓又出现在 上海 了,而且规模比那座名星公寓更大,不知当年何人能住?
淮海中路上,还有几处公寓。“上方花园”,花园里弄住宅,行列式布局,1933年 浙江 兴业 银行向英藉犹太人购地,1938至1941年分批建造。又有,花园住宅及公寓住宅,建于1930年,3幢住宅沿主弄南北排列。

在 上海 音乐学院的对面,也有联排公寓,称为“淮海公寓”,建于1930年,共计11幢。主弄临街,为3幢联列式花园住宅,6幢为新式里弄住宅,2幢花园住宅。
这一幢幢小洋楼也好,公寓大楼也好,能住多少人?占 上海 人口的几分之几,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
我仿佛看到旧 中国 亿万人民住的破烂的茅草棚,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逃荒的,要饭的,比比皆是,除去苦难,还是苦难……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独乐乐”,何及“众乐乐”?
旧 中国 是少数人的欢乐,新 中国 是亿万人民的欢乐。
现在我行走在繁华的淮海中路上了,高楼林立,行人如织,热闹的街市目不暇接,大商场一个接一个,淮海国际广场、嘉华中心、锦江饭店、 上海 百盛购物中心、 香港 广场、新天地等都是 中国 一流的高楼,一流的商场,一流的宾馆。

下午的步行已经差不多了,我从淮海中路转入 黄陂 南路,沿 黄陂 南路经金陵大厦进入 延安 东路,乘71路公交返回。
全天步行13458步(连早晨买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