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速之客:一位精神病患者的追求

http://s9/mw690/0025HSWSty70CclXSacc8&690
看《不速之客》的时候,我脑子里隐约闪现两部老电影: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与林大雄的《老师的恩惠》。前者把心理惊悚的关键牢牢操控,可谓“杀人不见血”的恐怖;后者是帧帧见血,故事与镜头黑红交替,让人喘不过气来。《不速之客》这样的国产惊悚片,我原本以为不可能出现在中国的大银幕上,然而它来了,大抵编剧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期待弄个小格局的电影,孰料正片出来,却是搞大了的,林大雄转了个身,用极少的血浆,极巧妙的编排,愣是把一黜悲剧做得悬疑与暴力齐飞,对于这样的片子,我向来食髓知味,是受用的。
《不速之客》的优势不少,一是故事情节,一个失意的高级白领,醉酒之际结交了一位黑车司机,从此后,那司机就成了他的噩梦,从示好到纠缠,乃至后来极致变态的血腥发展,令白领无法负荷,竟要“以暴制暴”;黎明作为无辜的男主角,无疑是“犯太岁”了,见识到了“陌生人”的恐怖。二是耿乐的表演,他是扭曲的、极端的、寂寞的,亦是悲凉的,诠释这种病态的角色,黄秋生最有心得,他曾经讲过:“演变态就是演成正常人的样子就好了,一切好像都很正常,除了行为是不正常的。”耿乐做到了,他憨厚热情的外表,与暴力的“交友”手法,教人不寒而栗;好莱坞曾经奉上过《危情十日》,凯西.贝茨以轻柔温和的腔调诠释了一位教人胆寒的精神病患者,而这种病一直在大银幕上有所延续,好比耿乐在向黎明乞讨友情的时候,他面带悲凄地对黎明说:“我就知道你看不起我。”边说边扣上了衬衫领口的扣子,这些细节决定了角色塑造的成功。三是每一个惊悚桥段的精致布局,哪怕是精神病患者,也有其智慧,除了混乱的情感逻辑思维,在犯罪手法上的造诣却是翘楚级的,这才构成了接二连三的戏剧高潮。
因此,既然没有《老师的恩惠》里那些纯粹感官刺激的血腥场面,它依然抓住了我的心跳,通过一桩巧合引发的连环杀人事件,带出“现代都市病”的症结所在,人与人之间不变的“阶级岐视”,恋人们要经受的社会考验,职场的凶险与无奈,可谓“寸土寸血”。《不速之客》甚至跨越了国界的限制,在电影里放了一个四海皆准的价值观,让你看看“孤独的人是可怕的”这一真理。如果说,韩国偶像剧是把社会问题美化成梦幻国度,那么韩国电影则是赤裸裸地曝露丑陋的人性真相;《不速之客》可以放在任何一个国度里进行展示,彰显“世态炎凉”的残酷与美好,这应该算得上是电影人的“良心”,更是把国产惊悚片的品质推到了一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