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绍伟:国足屡败的终极原因
(@黄健翔:中国足球为什么总是不行而且怎样都不行?说点儿得罪人的狠话:因为人不行。天底下独一份的。谁家的毛病咱都有,谁家的优点咱都缺,文化基因是反团队反足球的。这不只是中国足球的问题,只是足球这个项目最无情最直观最彻底专戳这些民族性弱点和痛点而已。骂中国足球的人其实都是在照镜子骂自己。----2013年6月22日
08:14) 
 
      2013年6月15日,世界排名第95位的国足,以1比5惨败给了名列第142位且非主力出战的泰国队。翻开国足的“血泪史”,这种惨败记录其实比比皆是:2012年9月以0比8输给巴西,2004年以0比6输给巴塞罗那,1992年0比5输给美国,1979年1比6不敌苏格兰凯尔特人队,1959年1比6不敌苏联火车头队,1956年1比6负于南斯拉夫波黑队,1952年以1比7负于波兰克拉维夫队,1936年干脆以0比11负于奥地利队。
      国足接下来马上要在“东亚四强赛”上迎战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还要在“亚洲预选赛”上对阵印尼、沙特、伊拉克,我们当然希望赢,但结果恐怕还会是输。那么,中国足球为什么老输?
     是卡马乔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卡马乔居然敢带中国队,却的确是在找死。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太希望赢球吗?是有那么一点。最近,老有人拿印度跟中国比,可人家印度人对竞技体育从来不当回事,爱赢不赢,奥运历史上印度只拿过26枚奖牌,排名50位左右(中国478枚居前7,老大美国拿了2400)。我们中国人爱面子,期望值太高,是有点把“老输”太当回事了。
     可如果不当回事也输,那肯定就另有原因了。我这里要提出一个理论,来解释中国足球伤痕累累的“血泪史”。这个理论的完整表述是:中国足球的屡战屡败,是“同场对抗的集体竞技体育项目”包含的“非等级命令型集体”的、“同场平等技巧配合对抗”的结果。
 首先,“非等级命令型集体”是我们中国人的超级短板,由于足球教练的场外性和现场的多变性,这个短板使运动员的表现,直接与我们本能中的“一盘散沙”快速对接,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太习惯于团体内部的命令型治理,而根本不习惯于团体中个人的个性表现,以至于认识到了也没有用。教练的场外性使教练意图的贯彻接近于零,平时训练跟正式比赛也是两回事。本能是不可能很快被训练掉的,团体越大越糟,所以中国篮球没足球这么惨。
      其次,在“非命令型治理”的情况下,“同场平等技巧配合对抗”完全变成短板上的漏水,因为,我们中国人擅长的是不配合,特别是故意不配合,我们拿手的是非同场的幕后阴谋,我们习惯的是一面倒的、事先安排好的不平等对抗消灭,我们钟情的从来都是兵不厌诈,不是技巧配合,技巧配合从来都只是装点门面的表象。我们从来都讲关系是生产力,鄙视淫工巧技,所以我们即便是在搞淫工巧技时,脑子里想的还是“先做人后做事”。
   
  所以,同场对抗能赢的必定是非接触对抗项目(游泳、田径、自行车、蹦床、射箭、跳水、举重),直接对抗能赢的必定是单人项目(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击剑),集体项目能赢的必定是单人或表现型项目(体操、赛艇、帆船、花样游泳),或者只能是隔网对抗项目(羽毛球、乒乓球、网球)。
       有人说:其实嘲笑中国足球,才是真正的捡软柿子捏。教育,环境,食品,交通,铁道部,红十字会.....哪个不比中国足球烂?校长,官员,人大代表,郭美美.....哪个不比中国球员更让人恶心?
      这种说法错了,这里不存在什么“更烂”、“更恶心”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制度文化的博弈结果。印度的竞技体育从来无法崛起,因为他们的制度文化更糟;他们也想搞举国体制,可要么像经济的举国体制那样稿不好,要么像体育的举国体制那样搞不起来。中国足球换教练解决不了问题,换队员解决不了问题,换体制也解决不了问题。中国制度文化的进化需要时间,再有100次以1比5惨败给非主力出战的泰国队,那时候我们再来谈中国足球吧。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向苦命的国足里的这群倒霉孩子致敬。(作者新著《中国不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