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光阴似箭?
——从“国关”毕业30年感想
方绍伟(英8203,写于2016年10月)
从国际关系学院毕业不觉已有30年,认真回想起来,1982年到1986年,真的是我过去50多年里过得最慢的4年。大学之前我在家乡广东汕头度过,童年和中小学过得很快;从“国关”毕业后我在北京又呆了8年,但无论是北京还是随后的芝加哥,时间都过得飞快,是那种比大学前快很多的飞快。我一直奇怪,因为到美国后我又读过3年书,可为什么后来的3年要比大学里的任一段3年都更快呢?为什么会光阴似箭?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还真不是在伤叹“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但这种时间快慢的相对感受应该有它的道理。是因为常识里说的“生活质量高,时间就会相对过得更快”吗?可我一点都没觉得在“国关”时日子过得又多辛苦啊,在“国关”读大学真比在美国读研究生轻松太多了,可那会时间为什么会那么慢呢?怎么会慢到连日常细节都历历在目、而后来的很多生活细节反倒完全忘光了呢?
用相对论说,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越接近光速,时间就越慢,物体的寿命就会延长。可这个解释比“生活质量高”的常识更不靠谱,在“国关”时我很少“运动”,更谈不上什么“运动速度越快”。倒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讲,一个系统的总混乱度“熵”不会减小,故随着记忆事情的增加,大脑的负荷越来越高,后来记的事情也就比早先记的事情会更模糊、更混乱。那么,难道是因为记得清晰对时间的感觉就慢(慢动作效应)、记得模糊对时间的感觉就快吗?
还有一种用生物钟来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慢的新陈代谢,会减缓我们心跳和呼吸的频率,而低频率的的生物钟意味着,同样时间会经历更少的心跳和呼吸,从而带来比现实时间更少的“体感时间”。可这个解释还是无法说明为什么大学的时间比大学前的时间慢。
另外一种说法叫“里氏标度”:测量地震烈度时,从6级到7级只有1级之差,但每1级的烈度差别却是10倍。所以,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就象是“里氏标度”那样的对数刻度。道理是这样: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1年是他生命的十分之一,对一个50岁的成年人,1年就只是他生命的五十分之一,五十分之一比十分之一小很多,转换成时间自然也就短或快很多了。这当然只是对“年事渐高、生命加速”的描述,但描述还不是解释,那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特别是该如何解释大学时期时间过得最慢呢?
答案也许是:时间快慢,不仅与事件的新鲜度有关,而且也和对事件的理解度有关。童年的新鲜感使人感觉时间慢,青年时更多的新鲜感和更高的理解力使人感觉时间更慢,到了一切不过如此的中老年,每段时间就慢慢变成了更加空洞无物的时间单位,生活的平淡无奇,终于使人感觉时间加速了。
客观上的生物钟减速,也会在主观上加快时间的速度(生物钟效应);同时,对事件的高情感程度、事件的多标记程度(怀旧效应),也会使我们更倾向于低估事件过去的时间久远度。所以,如果某一年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911及随后的狙击事件和投毒事件?),那一年就会有一种“望眼镜效应”,给人感觉更慢一些。再如,度假时每天可能过得很快,但整个欢快的假期过去时,假期还是会比平时同样一段时间过得慢些。
以上这些也许还不是最终的完整答案,但除了时间加快之外,往日街道校舍的“缩小”,也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现的怪现象。显然,不用再提醒了,我们老了。
不过,如果时间快慢真与事件的新鲜度有关,我们就还有希望。美国诗人Maya Angelou说:“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said. People will forget what you did. But people will
never forget how you made them feel.
”同理,为了让时间慢下来,我们可以做一些“大事”和“怪事”,敢爱敢恨敢折腾,玩他个心跳。比如突然飞到北京去参加毕业周年庆典。只要敢对自己下狠手,做一些更刺激、更令自己吃惊和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间也许会放慢下来。
可惜的是,人越老越固执,我们也许更少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了。另外,“玩的心跳”的事似乎也更多的是一些“坏事”,只怕我们即便有贼心和贼胆,也没那个贼人了。上帝早知道这些,所以故意这么安排的?
也未必,那就让我们每个人都给自己可能的“大器晚成”留点余地吧。
加载中,请稍候......